点击上面的“神外前沿”可以订阅
神外前沿讯,为更好的推动神经外科胶质瘤免疫治疗事业的发展,年12月19-20日,“第一届中国神经肿瘤免疫与靶向临床应用研究论坛暨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年终总结会”在医院成功召开。
医院的数十位专家、教授参加了本次论坛大会,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院士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教授担任大会主席,UCLA大学DavidGeffen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LindaM.Liau教授担任大会特邀嘉宾。
大会前,MarvinBergsneider教授和LindaLiau教授前来参加神经外科早交班,在周良辅院士的主持下,两位外国专家分别分享了经鼻蝶内镜颅咽管瘤切除术的心得以及脑功能区神经影像定位的最新进展。
大会以神经肿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不同主题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的是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LindaLiau教授对脑肿瘤疫苗特别是树突状细胞疫苗(DC-Vaccine)的多项临床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脑肿瘤疫苗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并可对部分亚型患者的长期生存具有显著意义,日后的研究应更加注意早期临床试验的选择偏倚,试验终点,以及肿瘤间异质性等多种因素对肿瘤疫苗效果的影响。
接下来王伟民教授分享了在IL12-TK复合基因工程胶质瘤细胞活疫苗方面的10年探索经验,引发大家对于增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强化免疫抑瘤调节基因的思考和讨论。
吴安华教授讲授了胶质瘤免疫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以及免疫微环境对胶质瘤发生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免疫治疗所面临的问题。
会议的第二部分是胶质瘤的靶向精准治疗。江涛教授(王政博士代做报告)的报告内容是胶质瘤的精准治疗。PD-L1/PD-1在多种肿瘤中均有高表达,并且阻断PD-L1/PD-1后,T细胞可发挥杀死肿瘤细胞的功效,江教授团队提取CGGA和TCGA两大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仅不同级别胶质瘤以及不同亚型胶质瘤中PD-L1的表达具有差异,而且胶质瘤PD-L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也有相似性,所以他指出PD-L1/PD-1在未来可能成为胶质瘤精准治疗的新靶点。
李文斌教授首先讲解了中国的胶质瘤临床实验需要注意如肿瘤药品研发的特殊性,分子靶向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的区别等问题。并指出了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及新药开发的迫切性,最后与我们分享了李教授自主研发的绿原酸治疗晚期恶性胶质瘤的I期临床试验,令人欣喜的是已显示出很好的疗效。这也为其他致力于胶质瘤精准治疗的同仁鼓舞了士气。
会议第三部分国内外专家对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医院的陈凌教授、美国MDAnderson的JianHu教授、医院的秦智勇教授、姚瑜教授、花玮博士先后对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的演讲。陈凌教授介绍了其在iNKT细胞佐剂DC疫苗治疗GBM的宝贵经验,JianHu教授对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他们的研究证实QKI基因的缺失能够使胶质瘤干细胞在干细胞龛环境之外保持其干细胞特性。秦智勇教授和姚瑜教授分别对室管膜瘤的精准医疗和华山周院士主持的靶向胶质瘤肿瘤干细胞的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以及相关免疫分子进行了演讲。花玮博士则对胶质瘤的靶向治疗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展望。
会议第四部分继续围绕胶质瘤精准医疗展开讨论。首先,医院神经外科赵曜教授课题组马增翼博士分享了全外显子测序下的垂体瘤基因突变图谱。作为神经系统肿瘤的一部分,利用外显子二代测序技术精准绘制垂体瘤基因突变图谱,不仅是实现垂体瘤精准治疗的一大跨越,同时也为胶质瘤在外显子测序的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随后,吴劲松教授讲述了IDH野生型较低级别胶质瘤的分子及临床预后分型。这一特殊的较低级别胶质瘤分子分型在众多的研究中都被认定为预后较差的一类胶质瘤,而事实上该类分型中同时包含了部分预后较好的病人,吴劲松教授指出了在该分子分型的基础上继续寻找特定的分子标记物,精确得判断该类病人预后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康春生教授分享了胶质瘤EGFRvⅢ参与的细胞外分泌机制的研究成果,并在报告过程中就自己对肿瘤的研究思考与大家进行讨论,让听众认识到了对肿瘤的探索应该注重整体上的考虑而非单一机制性的研究。最后,杨帅博士结合自己建立脑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小鼠靶向治疗模型的经历,分享了对胶质瘤精准和靶向医疗的研究思路,而该小鼠模型的建立也对胶质瘤靶向治疗手段在体内和临床前期试验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会专家认为,免疫与靶向治疗作为胶质瘤治疗的新兴辅助手段,颇有前景,必将成为将来对抗肿瘤的有力手段之一。
本文由会议主办方提供,作者陈灵朝姚瑜毛颖,《神外前沿》经过编辑处理后发布
神外前沿:神外医学情报与就医平台
获得合作资源或就医渠道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