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战争与和平第5563章

第五十五章背锅侠杜威(完)

杜勒斯没兴趣去计较飞行员们间的这点猫腻,他的心思完全放在与里宾特洛甫的会面上,葡萄牙方面给他安排的住处很有趣——是原先黑猫夫妇住过的同一间套房。

入夜时分,杜勒斯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里宾特洛甫——其实他早已回德国3天,但给人的感觉似乎刚从冰岛和丹麦回来,一见面就和杜勒斯热情握手,那感觉不像是两个敌对国家之间的外交谈判,反而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会面一样。

“听说您当了国务卿?元首认为是杜威总统做出的最明智的决策。”

“谢谢他的夸奖。”杜勒斯笑了笑,“听说元首在外访问很成功?”

“是的,很受欢迎,每到一地就受到人群热烈欢迎……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子弹。”

“这件事我很抱歉,不过真不是我们干的……我个人表示道歉。”

“但你们应该站出来声明!”

“老朋友,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丘吉尔首相是美利坚坚定不移的盟友,我们不会干这种落井下石的事。”杜勒斯耸耸肩,“其实你们也清楚,之所以故意这么说,一方面是为了捞取欧洲各国同情,一方面也是为了多争取点砝码,不是么?”

杜勒斯一语双关道:“你们捞取的政治资本够丰厚了,还在等什么呢?”

所谓够丰厚,当然不是指这件事,而是指德国在战场上的局势,里宾特洛甫装作没听懂,开了个玩笑道:“我还没听说做生意有嫌钱赚得太多的人,哈哈哈……”

香槟酒贩子的市侩嘴脸虽然让杜勒斯很不舒服,不过形势比人强,现在美国各方面局势不利,他必须忍着这一点,至于攀交情什么的,寒暄时或许有用,正式谈判怎么可能有用?

他试探性地问道:“元首在讲话中一再宣称要和美国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然后你们又要拿走波多黎各、巴拿马,我想知道这个不割地、不赔款是如何体现的?”

“不割地当然是指美利坚的本土,难道波多黎各是美国第五十一个州?”

“年我们就给予了波多黎各人民以美国公民权!”

“但这毕竟不是美国领土……”里宾特洛甫微微一笑,“你们给波多黎各公民权,你们给了古巴、给了菲律宾公民权么?”

“如果他们想要,我们可以给。”

“他们更想要独立。”

“也许是吧?”杜勒斯叹了口气,“我们也同意他们独立,不过,不会同意他们成为德国的属国——你们一方面要求给他们独立,一方面又要求他们服从德国,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第一个回合试探下来,双方对彼此立场已完全清楚了:美国可以给予这些国家“独立”,但不会允许德国把手伸进来,而德国显然要的不光是独立,还要驻军——这是美国坚决不能接受的。

“那么,大不列颠主张的领土及其固有领地你们为什么反对呢?”

“您指纽芬兰?”

“没错。”

“如果纽芬兰走完全合法的公民投票,这当然在我们的接纳范围内,我明天就通知丘吉尔首相去走法律程序。”

里宾特洛甫哈哈大笑起来:“就凭着那区区几千叛乱之徒,也敢声称代表大不列颠?”

“几千?”杜勒斯微微一笑,“光英国陆军就有几万军队在北美服务,怎么可能是几千?更何况,丘吉尔首相、乔治六世是得到各自治领公认的国家领袖,艾德礼没有经过大选就当了首相——合法与否不用我多说了吧?至于爱德华八世,他的皇位哪里来的?乔治六世退位了么?他宣布把皇位给了爱德华八世了么?”

“您不要忘了,乔治六世的皇位还是从爱德华八世这里拿去的。”

“那伦敦政府为什么不公开宣布废黜乔治六世的皇位呢?”

这句话打中了里宾特洛甫的软肋:伦敦方面虽然拥戴爱德华八世为皇,但从来也没公开宣布废黜乔治六世的皇位,所以黑猫每次总用朝不保夕的危机感来调侃自己,德国当然能理解艾德礼等人的用意——废黜乔治六世震动太大,不利于团结,现在杜勒斯抓住这点来反击,里宾特洛甫似乎也没太好的办法。

几番言辞交锋下来,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可以看出,在谈判中,里宾特洛甫完全不是杜勒斯的对手,想想也不奇怪:里宾特洛甫是平民商人出身,杜勒斯却出生于政治世家,又当过美国代表团法律顾问,论口才、论对国际法的熟悉程度、论对高层政治的了解,不知道要高明多少。能给里宾特洛甫撑腰的,无非是德军目前在战场上的形势——这比什么国际法和政治惯例都强。

眼看对方脸色发红,再由红转黑,杜勒斯就适时住了口:他不能再撩拨下去了,再折腾下去对方会暴走的,他来里斯本是希望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和德国人争个是非曲直,更不是来吵架的。

“我这次来是满怀诚意,为德美两国真正的和平事业而来。”杜勒斯话锋一转,谈起了他的底线:

第一,欧洲各国在中美和加勒比海的领地予以恢复,但驻军不能超过战前;

第二,德意不能插手中美与加勒比海,但美国答应给一定补偿,具体补偿杜勒斯没说,但暗示不会少于亿美元无息贷款,期限99年(基本就是不用还的意思);

第三,同意巴拿马运河国际化,但不能驻军,美国也不驻军;

第四,同意大不列颠合并纽芬兰,但不允许驻军,作为交易,美国在爱德华王子岛也不驻军;

第五,南美势力范围稳定在现有范畴,德国不是喜欢玩两个么?美国配合德国把巴西也切成两个;

第六,对欧洲、非洲的领土和殖民地变动,如德国愿意给美国公平的商业贸易机会,美国将完全予以承认,作为交换,北美市场也允许欧洲实力进入;

第七,日本问题由美国单独解决,至少日本占领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是不可接受的,其余远东与印度状况可以“理解”……

第八,美德合作,共治世界,反对布尔什维克;

……

林林总总的意见一共阐述了十二条,基本上代表了杜勒斯上台后对美德停战的新思维,很多立场在原有基础上予以软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美国强调用“经济和资本”而不是用驻军来解决问题,背后的潜台词是希望用美国战后强大的经济实力把欧洲势力挤出去或者实现事实上的对等待遇。

为弥补德国的“让步与损失”,杜勒斯又认为可以给德国经济补偿——他相信德国经济也非常困难,亟待美国资本润滑。

至于日本问题,只要德国不公开插手就行——美国一定要想办法搞定日本,否则今后在大国中说话分量就不响,当然消灭或打服日本是不可能的,迫使日本低头才是美国比较可取的出路。

当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杜勒斯也不少,他前脚刚和斯大林老爹达成“战略合作、全面互利”的秘密协议,后脚又准备和霍夫曼达成“共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秘密协议——反正怎么有利怎么啦。

里宾特洛甫听完,对杜勒斯的想法大致有数了,便说道:“您讲述的意见我基本明白了,不过我得汇报给元首,这两天他忙着操心北爱尔兰、冰岛、丹麦的公投,可能要缓几天才能给予答复。”

杜勒斯皮笑肉不笑地回答道:“那当然可以,为表示我方诚意,美国政府不会在这件事上给德国政府添乱,但如果将来和平谈判进行得不顺利,我们只能寻求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里宾特洛甫耸耸肩:“我无所谓,元首有信心摆平这一切。”

“他当然有信心,不过,少花点力气不是更好?与美国合作,更有利于德国统治欧洲,他是聪明人,当然知道该怎么选。”

“杜勒斯最后这么说?”

“是的。”里宾特洛甫讨好般地说道,“他这是狂妄!”

霍夫曼微微摇头,杜勒斯这句话不是纯粹威胁,而是一种“提醒”:如果德国对美压迫过甚,美国一定会对欧盟捣蛋,一定会千方百计拉拢欧盟里面的墙头草和投机分子,德国需要自己掂量一下代价。

“我知道了,让我好好考虑下。”

里宾特洛甫退走后,霍夫曼的脸色彻底阴沉下来,在办公室里踱步了半小时,让达尔格斯唤来了奥托·斯科尓兹内。

“有关情报、地理和其他情况熟悉了么?”

“能利用的都利用了,行动方案基本已完善。”

霍夫曼点点头:“如果差不多就准备开始,您有信心么?”

大块头斯科尓兹内站得笔直,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狂热:“我的元首,我很荣幸为您效劳。”

“不是为我,是为1亿德意志人民,更为了……”霍夫曼缓缓说道,“像兰克一样的、无数德意志烈士的血不白流!”

“我们将竭尽所能!即便我们全部战死,德意志将永远存在!”

第五十六章最危险的男人(1)

年1月27日入夜时分,在冰冷的北海雨夜中,2艘XXIII级潜艇悄悄驶出基尔港,开始向大西洋深处进发,潜艇上满载以斯科尓兹内为首的,全部德国特种部队精英共36人!

此时此刻,全欧政治目光都聚焦在同时进行的三场公民投票上:北爱尔兰公投、冰岛公投、丹麦公投。

投票时间还剩最后一天,但速度最快的冰岛公投已统计了85%选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赞成取消独立、成为德意志冰岛省的票数已超过了70%,这意味着哪怕最后投票的全是反对票也不可能阻挠法案通过,冰岛毫无悬念地成为第三帝国的一部分。

其他两场公投还在胶着中,北爱尔兰统计了近一半选票,赞成与爱尔兰合并的票数不过51%,赞同继续与大不列颠保持同一个整体的倒有47%,另外2%是弃权票;丹麦统计了三分之一选票,赞同成为德意志北方省的选票大概为53%,反对的46%,还有1%弃权票——没有敢说胜券在握的。

这三场投票一共引入了欧洲24国观察员,涉及的英、德、爱尔兰等国都接受了观察员监督,虽然24国大部分都是轴心盟国,基本上对德国与丹麦、冰岛合并持赞同态度,但至少形象上还要维持体面——德国能搞些小动作,却不能太让国际舆论下不了台。

至于军事观察家们则把目光投向了加勒比海战事:轴心主力舰队抵达圭亚那后,并未如美国预料一般地直接发动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进攻或对其他地区的进攻,反而开始从容不迫地释放兵力:人数将近的大不列颠部队,人数超过的法兰西军队,人数近的荷兰军队下船并分拨驻守,随即举行了盛大的典礼。

这是德国履行承诺,将自己在前不久占领的法属、英属、荷属圭亚那分别交给三国的举动,标志着欧洲列强压缩流亡政府生存空间,恢复对加勒比海行使权力的开始,也是德国作为轴心盟主、欧洲霸主必不可少的一环——看到没有,这些地盘以后我罩着了!

期间一直风平浪静,除几架不识趣的美军轰炸机前来袭扰一番外,其余各方向美军都在紧急加强防御,力图以步步抵抗、徐徐迟滞来削弱轴心。整套美国作战思路如果讲给小泽听,他一定哑然失笑——这不是日本海军苦心谋划20年,结果一事无成的九段渐减邀击决战美国版么?

所有人都知道表面平静之下蕴藏着怒涛,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怒涛下面潜伏着更深、更彻底的怒火。

杜勒斯强势求和的行动虽得到了德国“热切”回应,甚至在个别领域取得了一致意见,但双方根深蒂固的分歧和冲突反而进一步强化,杜勒斯主张“以中美换南美”、“尊重原势力”论点虽在表面上部分契合了德方意见,却引发了其他思考,他强调美国可同意战前在加勒比海有势力和领地的英、法、荷恢复统治,但不同意德意把手伸进加勒比海的观点刺激了霍夫曼敏感的神经。

在霍夫曼看来,这是美国试图分裂、瓦解欧洲阵营的先兆,杜勒斯以承认英、法、荷传统利益为代价,试图对轴心阵营拉一派打一派,这是德国断然不会容忍的,为什么他强调恢复英、法、荷在加勒比海的统治?不是德国认为他们可怜而同情他们,而是需要他们站在德国一方与美国对抗,如果德国帮英、法、荷恢复旧有势力范围而置自身与最亲密的战友意大利的利益于不顾,将来如何服众?

虽然美国同意用南美利益和经济利益来补偿德意,但南美除圭亚那外,现在基本或即将落入德国掌控,美国承认与否都不会改变现实,至于那区区几百亿美元,霍夫曼也没放在眼里——德国不是日本,还没穷到见几百亿美元就挪不动脚的份上,光是已初见雏形的石油马克将来就是德国金融霸权的一部分,岂是区区几百亿美元就可以收买的?

这里出现一个悖论:美国愿意花几百亿收买德国,却不愿意花同样钱收买日本,结果前者看不上,后者看得上却拿不到。

在探明杜勒斯来意后,霍夫曼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这基本是美国新政府的原则立场,除非战场形势有大变动,否则美国政府口径不会变;

其二,美国政府有充分底气,能给予这份底气的,不外乎“曼哈顿计划”或船台上疯狂建造的埃塞克斯级,也可能兼而有之——这一点霍夫曼猜得不错。

这两个结论是杜威和杜勒斯深入商议并反复酝酿和讨论后的底线,但有一点是霍夫曼没料到的:美国政府尤其是高层因为平民“赎买”行动,已在心里上做好了暂时“丢失”夏威夷群岛的准备,认为这个失败不会导致政府垮台,反而会激起民众更大、更强烈的反弹,更有利于持久作战。

霍夫曼和堀悌吉毕竟不是上帝,谁也算不到美国人究竟心里怎么想,大家只能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预判到的“事实”来完成决策,而没法根据完整客观现实来决策,没有人敢冒这种险,

杜勒斯强势求和的举动与里宾特洛甫添油加醋的汇报最终促使霍夫曼下定决心:一定要打掉美国人的心里依仗!

不得不说杜勒斯的举动其实起了反效果,但站在美国立场,他这种表现完全可以理解:倘若杜勒斯代表美方一味低调求和,势必被轴心认为软弱可欺而提出更多、更苛刻的要求,于情于理他都不能太示弱。

这种做法与基于“现实”的决策一样,是大国政治的悲剧逻辑——敌对双方都把对方的行动逻辑想得更坏、更针对自己。

这让霍夫曼确信,美国还没有完全放弃打赢的希望,这是他断然不能容忍的,反复斟酌之下,他最终启动了旨在破坏“曼哈顿计划”的反计划——末日审判!

伴随着柴油机特有的轰鸣声,奥托·斯科尓兹内仍然毫无倦意,对着一张纸写写画画,不断完善“末日审判”计划。

与当初搭乘潜艇去英国相比,这次乘坐XXIII级潜艇的宽敞程度简直有天壤之别,别说是独立据说,就是你想泡浴缸都能想办法办到。按说36人一艘潜艇就可全部容纳,但考虑路途遥远,为保证队员们更好休息,霍夫曼授意海军调集并改造了两艘运输潜艇——在万不得已时,1艘也能搭载全部人员。挂上校军衔、拥有黄金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的斯科尓兹内拥有一个宽敞舱室,不仅摆得下一张不小的桌子,甚至还有容纳4个人一起开会商议的沙发。他打算利用这段旅途,尽可能将整体方案进一步细化。

“末日审判”计划透露着几分诡异,因为最主要、最直接参与讨论的居然是元首本人——霍夫曼不但在访问大不列颠、爱尔兰、冰岛、丹麦期间一直和斯科尓兹内商量有关行动方案,甚至在更为重要的公投开始后也依然沉浸在方案讨论之中。

这让斯科尓兹内感到十分诧异,他有时候甚至忍不住想规劝“元首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大事上来,这种特种作战具体细节不该是一个国家领导人操心的”,可每次话到嘴边,看着元首担忧、凝重又似乎有点焦虑的表情,这种话自然而然就压了下去。

在这件事上,霍夫曼当然有说不出口的苦衷。

要论世界上谁最了解“曼哈顿计划”,自然非他莫属,他不但知道整个计划的来龙去脉和大致细节,还去实地考察过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州橡树岭工厂,不过他去参观已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所有二战期间建造的设施均不复存在,大体只有后世建筑和精心保留下来的遗址给参观者看。

他当初抱着浓厚的兴趣了解有关细节,从没想过某一天居然要派人去摧毁这个地方,对细节了解越多,就越知道不容易,这也是霍夫曼以元首之尊投入项目的原因所在。

第五十七章最危险的男人(2)

霍夫曼用好几个星期时间去回忆自己掌握的细节,然后又让帝国保安总局千方百计去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假托秘密间谍,把一大堆情报交给了奥托·斯科尓兹内,并在启动行动计划前召开了秘密会议,准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这是我们能搜集到的全部资料……情报显示,美国人也在执行类似的超级炸弹计划,速度可能比我们还快一点点。”包括鲍曼在内的所有人都露出惊骇神色,但当霍夫曼举出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费米等著名科学家名字时,所有人都沉默了,德国手里大概只有一个半科学家可与之匹敌,一个是海森堡,另半个是海森堡的老师玻尔——因为丹麦的事,玻尔不想为德国效力,不过盖世太保盯得很紧,他不可能再逃亡去美国,于是事态就这么僵持下来。

“我们的行动能得到这位超级间谍的帮助么?”

霍夫曼叹了口气,露出悲伤的神色:“这是他发出的最后一份情报,然后就和英国那位为我们工作的先生一样,最后殉国了。”

所有人都露出理解的表情:能送出这份“情报”,显而易见能量极大,暴露可能性也极大,说不定使用了一次就暴露了。

“我们本来往美国派遣过一批谍报人员,不过后来一直联系不上……”

“别提他们了,他们都叛变了。”霍夫曼怒气冲冲地说。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这么说来,美国反谍的力量可不弱——实际上霍夫曼知道这批第三帝国最早的特工根本不是被抓获的,而是主动叛逃的,当然,考虑到卡纳里斯对情报体系的破坏,说不定是他有意布置的人马也说不定。

对破坏行动,他深知其中风险,因为这两个地点都在美国内陆,距海岸线都有几百甚至有上千公里之遥,还有几万美军警卫力量,远比当初天雷行动需要摧毁的超级机密更远、更困难,所以他一直没动这方面的脑筋,只想尽快把苏尔计划(即最初所述的阿波罗计划,因北欧神话太阳女神名苏尔,故将德国超级炸弹项目改成苏尔计划)尽快完成。

可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米尔希、海森堡等人向他汇报德国超级炸弹很难在6月份之前完成时,他着急起来了:历史上美国7月份就完成了原子弹装配与实验,现在美国处于严峻的战略劣势,他相信对手只会加速而不会延缓,这样美国原子弹成功就会提前——虽不知道会提前多久,但提前1-2个月想来是有可能的。

虽然美国哪怕拥有原子弹也不可能摧毁德国的核能力,但如果对手利令智昏地给本方来上1-2颗,事情就会变得很麻烦。特别是马岛和亚速尔这两个关键枢纽现已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很担心美国会对那里下手,投掷在那完美符合美国的军事学说:能打击关键节点的轴心力量同时又不会造成难以控制的后果——有利于加速美德妥协。

这不是美国误判形势,而是因为美国人自己对原子弹的威力也认识不清:2万吨TNT当量只是小事,可怕的是后续伴随而来的核辐射,如果投放在亚速尔上就意味着这个岛屿失去居住价值,然后德国就会完全失去对中大西洋的掌控,这是对霍夫曼部署的整体战略格局难以容忍的破坏,所以他必须破坏曼哈顿计划,哪怕能将其推迟几个月也好。

本来众人对派遣突击队渗透进去搞破坏还有一定乐观期望,但听情报介绍说外围有数万警卫力量时,所有人都摇头,哪怕斯科尓兹内等人各个都是德意志超人,几十个vs几万也是不可能获胜的任务,鲍曼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哪怕组成奥托敢死队,我们也几乎完不成这种任务!”

这也是霍夫曼一直犹豫的地方:他不想白白让斯科尓兹内去送死,原子弹虽然重要,但目前并不是决定性的,可如果美国政府将希望和重心都寄托在原子弹上且不顾一切要拖延战争结束日期,霍夫曼便只能铤而走险——用少部分人的牺牲换取多数人的保存。

当然,还有选择是现在根据美国方案实现和平,可这种论调在内部是通不过的,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事件刺激,就像堀悌吉苦心求和却一直找不到合适契机一样:不是本方不满意就是对方不满意,最终是推动事态一步步恶化,要在美国找一个张伯伦何其难,起码杜勒斯不会是张伯伦。

好在一路上霍夫曼都有空,再加上安保需要,斯科尓兹内与元首形影不离,两人可坐下来慢慢研究这个方案

最开始斯科尓兹内以为行动目标是要去摧毁实验室并干掉这些科学家,但霍夫曼说不必,虽然人才是美国原子弹计划的根本,但现在美国基本已完成理论研究并形成了系统方案,杀掉1-2个重点科学家无济于事,而要全部干掉研究人员并毁掉实验室是不可能的。霍夫曼







































治好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gnengji.com/ctlyh/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