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

一、概述

垂体腺瘤是鞍区肿瘤最常见类型,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0%。发生于成人,男女发病率相等,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二、临床与病理

垂体腺瘤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

前者包括分泌生长激素和泌乳素的嗜酸细胞腺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的嗜碱细胞腺瘤;后者为嫌色细胞腺瘤。

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向上生长突破鞍隔侵及鞍上池。较大的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偶可钙化。临床表现包括: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内分泌功能异常,如泌乳素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腺瘤产生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导致库欣病等。

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垂体微腺瘤指直径≤10mm并局限在鞍内的垂体腺瘤,CT检查需行冠状位薄层增强扫描。

(1)垂体高度异常:超过垂体正常高度(男7mm,女9mm)这一标准并非绝对,因为正常高度的垂体内发现微腺瘤并不少见。(2)垂体内密度改变: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并立即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迟扫描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因为垂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进入快、廓清快。(3)垂体上缘膨隆:冠状扫描,膨隆可以居中,偏侧更有意义。(4)垂体柄偏移:冠状面可以观察垂体柄左右偏移,偏侧生长的肿瘤可致垂体柄移向对侧,约占20%一30%。居腺体中部的肿瘤,可以使垂体柄变短(5)鞍底骨质改变:冠状面扫描可以显示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占60%左右。(6)治疗效果:溴隐停治疗后,75%泌乳素PRL腺瘤可缩小。2.垂体大腺瘤为直径l0mm的垂体腺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这是由于肿瘤伸于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缚所致。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也可为略高、低或囊变。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外侧侵犯海绵窦并可延伸至颅中窝,向后可压迫脑干,向下可突人蝶窦。垂体瘤钙化很少见,多见于放疗后。增强扫描大腺瘤与微腺瘤不同,通常呈明显强化,且多数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极少数呈环形强化。肿瘤向鞍旁生长,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向外推移甚至包裹,偶尔可引起颈内动脉闭塞。

MRI表现:

1、垂体微腺瘤一般用冠状面和矢状面薄层(3mm)检查,包括T1WI和T2WI图像。T1WI微腺瘤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微腺瘤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和垂体柄偏斜等表现与CT相同。增强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2、垂体大腺瘤T1WI和T2WI显示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垂体多不能显示。肿瘤可出现坏死囊变或出血。视交叉常受压变扁和上移,鞍上池亦受压、变形甚至闭塞。肿瘤还可向鞍旁生长。

垂体腺瘤诊断

CT与MRI诊断垂体肿瘤可靠,95%以上的垂体腺瘤可做出诊断,但难以明确其组织学类型。垂体大腺瘤常显示蝶鞍增大和鞍内并向鞍外延伸、边界清楚的肿块,CT上为略高密度,MRI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依上述表现多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微腺瘤需与下列病变鉴别:垂体囊肿、转移瘤、垂体脓肿、垂体梗死。

大腺瘤需与下列病变鉴别:颅咽管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星形细胞肿瘤、动脉瘤。

总结:CT和MRI对垂体腺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均高。MRI能清楚显示肿瘤与大血管和相邻结构的关系,优于CT。

公告通知: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转载请注明:http://www.gnengji.com/ctlzd/4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