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大外科原有90张病床,年1月,大外科开始分成外一和外二两个病房,并按疾病系统分为四个专业组:外一病房包括普外组和胸泌尿外组,外二病房包括骨神经外科组和小儿外科组。骨神经外科组共有25张病床,其中神经外科组占5张,至此,仅有5张病床的神经外科组有了独立接收病人的权限和能力,从此,刘学宽作为神经外科组唯一的医生,踏上了艰难而曲折的创业之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开展神经外科手术就必须具备合适的医疗设备,没有手术器械的外科医生就像战场上没有枪的战士。
外科医生必须为病人进行各种系统的检查,做到准确定位和大概定性诊断后才能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减少并发症,尽量达到医疗安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待病人的生命,必须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不能有半点马虎和大意。
六十年代国家很困难,医院缺医少药,医疗设备严重匮乏,尤其是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器械更为缺乏,医院遗留的一把德国产手摇颅骨钻,有关神经外科疾病的检查设施更无从谈起,连最基本的脑室造影和脑血管造影设备都没有。
面对一个个急需救治的病人,刘学宽医生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那首抗战歌曲《游击队歌》在他脑海里回旋: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他豁然开朗,没有医疗器械,我要自己造!
刘学宽医生迅速与放射科程家玉医生沟通、协商,程医生非常理解他的心情,赞同他的观点,他同样认为,神经外科病人在手术前必须做好各种定位和大概的定性检查,否则无法开展神经外科的各种手术。
越早设计出颅脑疾病的检查诊断设备,就越能早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两位医生当即分头收集各种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状态下的脑室造影的体位和脑血管造影的方式方法,以便能获取到较为正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两人反复研究、设计,多次修改,无数次推翻后再重新设计,经过七天七夜的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终于完成了本院历史上第一幅能为病人进行诊断的脑室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椅子以及脑血管造影的弹簧盒设计图,二人虽然疲惫不堪,内心却很有成就感。
设计图纸定稿后,双方无异议,两位医医院木工房,与丁家标师傅商量具体制作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非常感谢程医生、丁师傅对神经外科组的大力支持,为医院神经外科的开创做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造影椅和弹簧盒制作成功后马上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神经外科组和放射科密切配合,共同协作开展了脑血管造影和脑室造影的检查项目。
进行脑室造影时,刘学宽医生按照教科书的规范化流程一步步进行,当直接往病人的脑室内注入过滤好的氧气或碘水时,病人出现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人的呕吐物直接就喷到了刘学宽医生的脸上、身上;造影时,有的病人突然癫痫发作,医生们立即进行救治,快速为其清理口腔,用鼻导管供氧。
尽管造影副作用大,并发症多,但在当时只能采用这个办法,只有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病人才能安全地进行各种造影检查。
图1:用自制造影椅行脑室碘水造影,侧位显示脑室中度扩大,第四脑室下部呈占位性病变表现。手术后证实第四脑室内下部为一小型室管膜瘤。
图2:正位片
用自制的造影椅行小脑延髓池穿刺成功后,注射碘油,再行张口位做高颈髓(1、2、3)造影术,显示颈2以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手术证实为颈2、3脊膜瘤。
传主说,当时如果没有造影椅子,真不好进行小脑延髓池造影,只有让病人趴在造影椅子上,才能准确地找到最佳穿刺部位。
图:腰椎碘油造影,杯口样改变。
图:颈椎椎管内脊髓碘油造影侧位片。
弹簧盒的应用必须在放射科和神经外科医生的高度严谨,共同协作配合下才能完成造影术。例如,显示各期血管的影像经验证明:临床医生(负责注射药物)往血管内注射造影剂时必须喊出,1,代表开始注射造影剂,2、代表动脉期,3、代表动静期。双方医生精力必须高度集中,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血管造影术。有的病人尽管在术前做了药物敏感试验,还是仍有个别病人发生过敏反应。
图1:动静脉血管畸形手术前影像学表现
图2:动静脉血管畸形手术切除以后的影像学表现
传主缓缓地说,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那时都年轻,医院创新、为病人治病,却忽略了那些东西的历史价值。他遗憾地说,如果造影椅和弹簧盒能够保留下来该多好,既是一种传承,又能激励后人。
我常常会有种错觉,年近九十的传主,聊起业务以外的话题有些迷迷糊糊,只要聊起自己的业务技术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我从他的面部表情上、举手投足间分明看到了几十年前那个风风火火、血气方刚的刘学宽医生就在我的面前。
他说,六十年代,神经外科的手术,医院可以开展,医院可开展也可不开展。可是,咱们如果不开展新技术,神经外科怎么发展?那么多病人又怎么办?
万事开头难。
其实在初创阶段,不光存在设备、设施难以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要扛得住一些人为的压力。
传主想起神经外科初创时的一些事,内心似乎仍有星星点点的不适,他长舒一口气,不急不缓地讲起一些工作以外的,也是人类共通的话题。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可是,有些琐屑的频繁的刺激性话语或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嘀嘀咕咕却不容小觑,它遍布于人与人之间,弥漫在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每时每刻,角角落落,越是频繁微小的闲言碎语、讽刺挖苦,伤人愈深,对人刺激愈加强烈。
他说,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抵御负面侵袭,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咬紧牙挺过去。工作中随时出现棘手的问题必须独自去解决去承担,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逃避更不是我的风格,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遇水架桥,见山开路,方法总比困难多。
此种情况下,大部分人就是因为过不了这些难关,放弃了本该坚持的目标,停滞不前,前功尽弃。
我,一不偷,二不抢,一不为个人,二不为名利,只要能给病人看好病,就达到了我的最终目的。
做事就怕自己泄气,尤其是当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就很容易垮下去,所以,当医生的要不断地给自己打气,不断地提醒自己,给人看病做手术可不是稀松平常的事,这件事一旦做错就难以弥补,让人追悔莫及。
看病做手术,虽然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一些烦心事,但是,从中也能品尝到特别的快乐和幸福,这种快乐任何物质难代替。
六十年代,国家生产医疗器械的厂家极少,医院购买医疗器械很困难,尤其是颅脑手术器械严重缺乏,医院库存量极为有限,平时都是现用现买。
为了解决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急需要,刘学宽医生借了手术室备用的一个银夹和一个脑压板,医院附近果子巷银匠铺的老师傅求助,老师傅说,我加工银饰几十年,制作饰品无数件,手镯、项链、耳环再精再细都能办,就是这人命关天的物件不能做。
在刘学宽医生的多次说明请求下,银匠师傅终于加工制作完成了几个银夹和脑压板。银夹可在手术中快速夹闭出血血管,脑压板可有效暴露手术视野。
银匠师傅做工精细,银夹与银夹钳可卯可榫,相互配套,无可挑剔。某天手术中,当刘学宽医生手握银夹钳快速夹闭出血血管的刹那,一种异样的感觉突然出现,手工制做的银夹有种漂浮和无力感,根本不能快速夹闭咬紧出血血管。
外科医生对手术器械的手感,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情感,很微妙,很敏感。有的手术器械看似很锋利很耀眼,其实,真正上手后却相距甚远。手术中危机关头,一旦缺少合适的手术器械,必定令人很着急、很无奈,很心烦。
因此,这个加工制做的银夹绝不能在临床上使用,必须完全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年7月,刘学宽医生接诊了第一例颅内鞍区占位性病变(垂体瘤?)患者。这位病人患病初期月经不调,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两眼逐渐视物不清,右眼较重,几乎失明,医院经过治疗后配了几付眼镜,视力仍未见好转,全身症状逐渐加重,全家人恐慌、焦虑,病人经多方求治无效后辗转来到医院五官科(眼科)就诊,经眼科邱淑君医生检查后未发现眼科疾患,随即转到大内科就诊,大内科孙澈医生接诊后,经头颅拍片检查发现蝶鞍扩大,确定为鞍区占位性病变后又转到了大外科。
病人入住外科病房后,刘学宽医生立即向刘培棠医生汇报,迅速组织大外科医生进行病例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必须立即为病人做各种检查、明确定位诊断。气脑造影定位为:颅内鞍区占位性病变。
刘学宽医生快速查阅大量医学资料,制定了完备的手术方案,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于年7月2日上午8点开始手术,在全麻下行开颅探查,术中发现,患者的鞍区有一拇指大小的肿瘤,肿瘤顶起视交叉,突破鞍膈。
刘学宽医生在刘培棠医生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科室的帮助下,历时3个多小时顺利将肿瘤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垂体嗜酸性细胞腺瘤”,病人术后恢复顺利,6天拆线,伤口愈合良好,半月后出院。
病人出院后,刘学宽医生跟踪随访病人。半年后,病人体重减轻,视力和月经基本恢复;两年后,病人恢复正常,建议病人有条件时行放射治疗,以免复发。
医院首例颅脑肿瘤手术的成功,开创了鲁西南颅脑肿瘤手术的先河,从而奠定了我院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基础。
传主说,做完手术后,我一直提心吊胆,唯恐有意外出现;我不敢离开病房,白天、晚上都要精心观察护理病人;我既不放心低年资医生照看病人,也不能劳累高年资医生帮助照看,因为高年资医生每人都有自己要管的病人;作为病人的主治医生,我根本腾不出时间操心家务,就连每天的吃饭,我都感觉是种负担,我甚至认为吃饭也是件很麻烦很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
传主严肃地说,什么叫胆大,什么叫心细?谁能无缘无故地胆大?谁又能不明就里地心细?
手术医生,若在手术前做足做细了各种准备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考虑的清清楚楚,心中就能有数,手术时才能胆大心细。手术中一旦发生意外,就能沉着冷静,应对自如。
作为医生,本职工作就是救死扶伤,抢救生命;作为医生,必须严谨了再严谨,细致了再细致,否则,根本无法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服务质量。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