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斑块是心脑血管大风险,常吃这2种药

很多朋友都知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与动脉血管的硬化和斑块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不稳定的斑块又是形成血栓的重要风险因素,到底什么情况算不稳定的斑块呢?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动脉血管中形成斑块,与各种对血管内皮形成损失的机制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肥胖、遗传、年龄等生理因素,都会造成血管内壁的炎性反应,出现脂质、纤维蛋白、血小板、平滑肌细胞、以及其他的细胞形成聚集,最后形成斑块,血管内壁的斑块依附于血管内皮上,上面有一个由纤维蛋白细胞形成的纤维帽,内部有各种细胞、脂质、糖蛋白等形成的物质,导致动脉血管的狭窄、硬化、最终如果斑块变得不稳定,可能会形成血栓等更大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斑块属于不稳定的斑块呢?在医学上,不稳定斑块又称作“易损斑块”,凡是具有快速进展为血栓风险的斑块,都属于易损斑块的范畴。易损斑块的形成,并不一定是一开始形成的斑块就是易损斑块,也有可能是又原来稳定的斑块逐渐发展演变而来。

易损斑块有什么特征呢?易损斑块有多种类型,其中以破裂斑块最为常见,这种斑块的特征是纤维帽变薄(小于65μm),甚至出现破损,脂质核心较大,斑块又裂隙、炎症损失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斑块更容易破裂,导致巨噬细胞的浸润,同时也容易导致血小板的进一步凝集,形成血栓,因此,相对于稳定型的斑块,这样的斑块形成血栓的风险更大。还有一种不稳定斑块的形式,叫做侵蚀斑块,侵蚀斑块虽然没有纤维帽的裂隙,但在斑块内膜上,往往有一定的内皮侵蚀现象,这样的斑块通常是弥散性的,更容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因此,也属于易损斑块的范畴,另外,对于表面形成钙化的斑块,也应该引起注意。对于不稳定的斑块,如何来诊断呢?目前临床上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无法分辨易损斑块的,想要分辨易损斑块,通常都需要进行高分辨率的血管超声或血管内核磁共振检查来进行,另外血管镜检查,也是可以分辨不稳定斑块的检查方法之一。

对于发现不稳定斑块的朋友,应当更加注意心脑血管的血栓风险,如何减少血栓风险呢?一方面是要减轻和对抗血管内的炎性反应,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抗血小板的凝集倾向,因此,从药物预防上来说,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的长期服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高血脂的同时,还有抑制血管内皮炎性反应的作用,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的凝集倾向,两类药物合用,可以有效的稳定斑块,降低血栓风险。

除了用药以外,严格自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更加重要的方面,低脂低糖低盐饮食,根据身体情况适度锻炼,保持良好作息,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和,这几个方面如果都能做到,对于稳定斑块,减少血栓风险,其作用甚至大于吃药,因此,对于稳定斑块来说,服药控制只是一方面,严格的进行生活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nengji.com/ctlzd/5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