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帮扶干部盘活两个贫困村
罗再高
“记得我第一次去村里报到,坐了3个多小时大巴,到了县城再进村,还要走上十几公里的山路。”如今,说起自己年刚驻村时的情景,朱敏依旧历历在目,“我待过两个贫困村,现在看着他们日子越来越好,我心里特别开心。”
朱敏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年,黔南州民政局选派他到长顺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年,因工作表现突出,转任长坡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在今年贵州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他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发展产业保脱贫
位于长顺县长寨街道西南部的杉木村,曾是贵州省深度贫困村,土地贫瘠破碎,整村无地表径流,严重缺水,环境十分恶劣。年底,全村未脱贫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27.3%。
贫困村要想脱贫不返贫,关键在于是否有长久性的支柱产业。面对如此艰苦的地理条件,朱敏和他所在的扶贫队,经过一次次的调研,最终认为还是要发动村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3年过去了,杉木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亩辣椒、亩烤烟、亩生姜、亩旱烟、箱蜜蜂等扶贫产业欣欣向荣,田里、地里都是农民们劳作的身影,贫困户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有活干,口袋里有了钱,户均实现增收0元以上。
抓好党建促脱贫
朱敏(右二)组织村民开展股份制经济合作社股东代表选举大会。
相比起杉木村,作为一类贫困村的长坡村是一块“更烫手的山芋”。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落后不说,土地破碎贫瘠、人均可耕地面积不足问题最为突出。正因此,这里的村“两委”大多是被动任职,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
朱敏到了长坡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班子队伍。为了配齐配优村“两委”干部,他推选有30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党性修养高的同志任长坡村党总支书记并开始发展后备干部,通过访谈、民主推荐等方式,吸纳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朱书记来到村里后,不管是大会小会还是入户走访,逢人就宣讲扶贫政策,还经常联系州民政局机关党支部、州社会福利院党支部等优秀党支部来村里开展支部共建,组织我们开展主题教育、警示教育,还带着我们到邻县参观学习别人好的做法和经验。”村里的老党员杨光雄说,“现在村里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了,信任和支持更多了。”
年底,长坡村党支部顺利摘掉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还获得长顺县“五星级基层党支部”称号,在党建工作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朱敏说:“为了跟群众打成一片,我与好多村民成为哥们儿,不管哪家有大事小事,只要我有时间,就会自掏腰包出钱出菜到群众家打平伙(聚餐),村民们感觉我没有架子,也就相信我,愿意跟我一起干。”
产业兴旺助摘贫困帽
收获民心的同时,他和村“两委”根据实际情况为村民们量身定制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路。
“朱书记带领我们流转土地,集中发展产业,我们不光土地有租金,还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务工增加收入,年底还有项目分红,一年下来要多四五千元的收入,这放以前想都不敢想!”村里的老组长程忠泽兴奋地说。
在朱敏的带领下,长坡村采取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的方式,动员贫困户发展皂角种植亩,折耳根种植80亩、脆红李种植亩,花椒种植亩,生姜种植亩,产业有了规模。
长坡村植被覆盖率高,利用这个生态优势,他带领发展胡蜂养殖穴,通过飞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利益链接和共同发展,目前已入股威远社区菜籽油加工项目、酸辣椒加工项目和樱桃谷鸭养殖项目,扶贫项目覆盖全村所有贫困人口,户均增收约0元。此外,他还带领全村积极规划争取项目,全村拟发展绿壳蛋鸡养殖羽,并投资约40万元,发展机制炭加工项目。目前,绿壳蛋鸡养殖已投放鸡苗0羽,机制炭加工项目已完成厂址建设,正组织采购设备,全村产业已初具规模。
不久前,长坡村已顺利通过各级检查和评估验收,完成了脱贫摘帽。
用汗水与心血浇灌脱贫致富之花
郭红新
18岁那年,他走出大山,发誓再也不回这穷地方!16年后,他却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肩负扶贫帮困的重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为群众建起“绿色银行”,解群众之急难所需。他就是陕西省渭南市民政局派驻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马军辉。
马军辉(右一)正在查看葡萄的生长情况。
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大叔,今年的收成咋样?除了种粮家里还有啥收入?生产生活上还有啥困难?”
“19只奶山羊一天能产多少奶?收入是多少?”
“大婶,如今房子盖好了,生活有了保证,一家子7口人不容易,可得当心自己的身体,这两个娃娃还得你管哩!”马军辉说。
到桥西驻村后,他迅速融入到群众中,快速适应了从机关干部到驻村队员的身份转变。为全面掌握桥西村情况,他带领工作队用1周时间走遍全村40户贫困户,基本掌握了贫困群众致贫原因。随后又主动放弃周末休息,走遍桥西村7个村民小组,完善修订了全村户家庭档案资料。
马军辉在走访中发现,贫困户顾新宏的妻子卧床多年,家庭非常困难,便立即自己垫资0元给予帮助。得知贫困户王雷正为女儿学费发愁,他又主动协调落实救助金0元。得知贫困户王银龙家奶山羊突发疫情,他协调市民政局救助0元、县级包联单位救助0元,帮助王银龙走出困境,增强劳动致富自信心。齐西组贫困户齐龙患脑垂体瘤多年,在其生命最后的日子,马军辉经常带领村干部去探望。齐龙病故后,又帮助料理后事。
一件件,一桩桩,无不倾注了马军辉对困难群众的深情。
为群众建立“银色银行”
产业是脱贫的治本之策。面对桥西村传统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等现状,马军辉夜不能寐,苦思冥想,如何培育新型经济产业?如何帮助困难群众增加收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巩固奶山羊产业、扩大柿子规模、提高葡萄管理、推广优质花椒,立足四大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推广优质花椒,打造亩示范园。”他提出“党建强、产业旺、文化兴、乡村美、百姓富”。坚持绿色发展,产业振兴,打造勤劳尚绿、醉美桥西的发展思路。
年3月,他带领桥西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群众代表,深入富平北部山区考察优质花椒,并帮助群众栽种0多株。为提升产业质量,他多次带领班子成员赴白水县西固镇兴秦花椒合作社考察洽谈,引进多株无刺花椒树苗,发展无刺花椒示范园90亩,带动贫困户栽种10亩。“产业要有特色,也要有规模,才能拉动村域经济提速增效。”马军辉深有感触地说。
现如今,葡萄产业园村民们看到了绿色的希望,发展优质花椒产业为群众建立了“银色银行”,壮大奶山羊产业,引领“田间种草-青草喂羊-羊的粪便填入沼气池-沼气烧水做饭-沼液施肥”的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解群众之急难所需
“马军辉叔叔,谢谢您,我们在这儿生活学习得非常好!代我们向桥西村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问好!”来自渭南市儿童福利院的齐玉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