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前沿讯,2月23日上午,由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主办、医院神经外科协办的《中国复发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中国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定稿会在重庆渝州宾馆举行。两部共识预计今年上半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正式发表。
此前的年,在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第六届学术年会上,正式组建了上述两部共识的编写组,经数轮讨论和修改,现已完成共识撰写。
首先,医院神经外科杨辉教授致辞欢迎大家的到来,介绍了共识定稿会筹备等情况。
本次共识的召集人、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教授致辞,并提出了本次定稿会将重点讨论的几个领域:难治性垂体腺瘤、垂体腺癌和复发性垂体腺瘤。
王任直教授指出,常规治疗后,还在生长和进展的,危险患者生命的,通常定义为难治性的垂体腺瘤。对于垂体腺癌,王任直教授表示,今天定稿的共识只是第一步,今年将启动替莫唑胺治疗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的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研究。
参考报道:
[简讯]医院王任直:难治性垂体腺瘤需重视替莫唑胺治疗多中心临床试验将启动
[指南解读]王任直点评版WHO垂体肿瘤最新分类提出“难治性垂体瘤”
[专访]王任直(上):垂体腺瘤虽是神经外科常见肿瘤但应多科协作
[专访]王任直(上):垂体腺瘤虽是神经外科常见肿瘤但应多科协作
与会专家对两部共识的定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目前,难治性垂体腺瘤的观念已经被广泛认同,但是如何界定难治性垂体腺瘤仍然存在较大争议,通常认为应该以垂体腺瘤的生物学增殖活性为界定标准,尤其应该参考ki-67指数。
从目前的研究上看,难治性垂体腺瘤的定义是:在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且生长快速,对手术、药物治疗及放疗等常规治疗有抵抗性,常在术后早起复发或再生长。目前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但根据诊断标准的不同,难治性垂体腺瘤最高可能占垂体腺瘤的15%。
与难治性垂体腺瘤相比,垂体腺癌的概念更为陌生,目前国内外尚无引起足够重视。对于垂体腺癌,本次共识定稿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究竟应不应该提出垂体腺癌的概念,如何界定垂体腺癌,有没有分子病理依据?垂体腺癌如何区分原发性和由良性恶变的?
从目前的研究上看,如果垂体腺瘤出现了颅脑椎管内转移或全身其他系统转移,即为垂体腺癌。垂体腺瘤极其罕见,占垂体腺瘤的0.1%。在诊断上,ki-67指数是垂体腺瘤增殖活性最可靠指标,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的ki-67指数远高于一般垂体腺瘤。如果ki-67指数≥10%,即使尚无发现转移证据,应高度怀疑垂体腺癌。
会议上有观点认为,不能将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截然分开,是一个疾病的不同阶段。部分难治性的垂体腺瘤,要考虑TMZ化疗。在复发性垂体腺瘤诊治共识讨论环节中,首先是定义问题。通常认为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已经消失的症状体征再次出现,内分泌指标达到治愈标准后再次升高,影像学检查再次发现肿瘤生长,定义为复发性垂体腺瘤;但术后残留肿瘤组织继续生长是属于残留肿瘤再生长还是属于复发,与会专家进行了讨论。
据了解,垂体腺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15%,其中25-55%的垂体腺瘤呈现侵袭性生长,被称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无论是开颅手术还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均难以全切肿瘤,导致肿瘤残余。即使部分肿瘤能达到全切,五年内肿瘤复发率可高达20%。
与会专家还充分讨论了复发性垂体腺瘤在诊断、规范治疗等大家关心的话题。
中国神经学科新媒体;收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