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脑垂体瘤 >> 垂体瘤病因 >> 脑膜瘤

脑膜瘤

病程描述——

患者女,51岁,颈椎不适来院体检发现鞍区占位

诊断思路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瘤偶尔可见,文献有家族史的报道,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分偶见。病理生理,脑膜瘤呈球形生长,与脑组织边界清楚,常见的脑膜瘤有以下各型:内皮型、成纤维型、砂粒型、血管型、混合型、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脑膜瘤一般多为良性,生长较为缓慢,但也可压迫并侵入附近的组织结构(如视交叉/神经、海绵窦等)引起相应的症状。

鉴别诊断

鞍区脑膜瘤需与以下肿瘤鉴别:

1、垂体腺瘤:垂体大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侵袭性垂体瘤可呈不规则生长,常常累及单侧或双侧海绵窦,可将颈内动脉包裹在其内,头颅CT平扫见鞍内及鞍上池可见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部分垂体瘤可见囊变、坏死,呈低密度,垂体瘤卒中可见肿瘤表现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2、颅咽管瘤:可生长于鞍内、鞍上、鞍旁或鞍内外同时存在,以儿童或青春期前期患者多见,表现为垂体内分泌功能低下为主,发育停滞,侏儒症,1/3的病人早期有尿崩的表现,蝶鞍扩大者不足1/2。肿瘤多呈囊性,鞍上、鞍内多有蛋壳形钙化是其特征。

3、鞍区脊索瘤:表现颅底不规则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可侵犯斜坡、后床突、蝶窦、筛窦等,内常有散在斑片状钙化,病变多为混杂密度或等密度,MRI表现有其特征性,肿瘤在T1WI呈不均匀低高等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高信号反映肿瘤组织主要由黏液间质和分泌黏液的液滴状病灶构成,增强后脊索瘤低-中度强化,呈颗粒状强化和延迟缓慢持续强化。

病理结果

脑膜瘤

CT:

(1)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影,脑组织受压移位,脑池变窄甚至消失;可合并有脑水肿;

(2)明显的对比增强;

(3)骨质改变不明显;

(4)有时有星状、颗粒状或均匀一致的钙化;

MRI:

(1)T1WI上与脑组织对比表现为多为等信号,也可表现为低信号,极少出现高信号的肿块,脑组织受压移位,可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2)T2WI上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影,脑水肿表现更加明显;

(3)多数病例增强有明显均匀强化,程度不一;

(4)可见邻近脑膜的增强和增厚,即“脑膜尾征”,但此现象并非特异性,部分垂体大腺瘤也可表现此征象。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nengji.com/ctlby/100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