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乙型肝炎危害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后最大的危害是导致慢性病毒携带,部分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甚至癌变,

新生儿携带乙肝病毒九成会转为慢性乙肝,儿童约为三成,成年人这一比例则低于10%。我国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国家,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达60%,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人。乙肝病程长、难以治愈,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因病致穷的疾病之一,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疾病,国务院和卫生部已将其作为重点疾病加以控制。

乙肝传播途径

乙肝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前,HBV以母婴传播为主,占30%~50%,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母亲的HBVDNA水平与新生儿感染HBV风险密切相关:HBeAg阳性、HBVDNA高水平母亲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母婴传播。成人主要经血液和性接触传播。有注射毒品史、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HCV感染者、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等均有较高的HBV感染风险。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和HBVDNA筛查,采取安全注射措施,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已较少发生。HBV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高。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什么叫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是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的免疫学标记物一共有3对: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被测到,故还剩“两对半”抗原抗体。“两对半”检查(或称乙肝5项)的意义在于了解体检者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HBsAg阳性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但并不能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

0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

HBsAb是一种中和性抗体,HBsAb阳性通常代表乙肝已康复或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接种乙肝疫苗后,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正常现象。

0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HBeAg阳性为病毒复制的标志。e抗原阳性,就表示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血中病毒含量大,传染性强。

04乙肝病毒e抗体(HBeAb)

HBeAb阳性为病毒复制停止的标志,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

0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

HBcAb阳性是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其中,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的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乙肝病毒后都会出现的标志。

★如何解读乙肝“两对半”的报告?

乙肝预防成效显著

通过采取推进住院分娩,强化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培训等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年中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9.75%,5岁以下儿童的表面抗原阳性率也高达9.67%;通过乙肝疫苗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中的广泛接种,我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已经持续下降。

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下降至7.18%,5岁以下的儿童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下降到0.96%。

到年,中国再次对1~29岁人群进行了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5~29岁年龄段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38%,而14岁以下的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已经下降到0.94%,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低至0.32%。

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小于5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年的9.67%降至年的0.32%,因接种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多万人,控制乙肝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由此可见,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于遏制乙肝病毒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全面肝脏健康建立起了“免疫保护伞”。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可有效减少与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效控制丁型肝炎传播。

★乙肝疫苗有哪些种类?

目前,我国上市的乙肝疫苗有: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2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6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重组乙肝疫苗(CHO),20μg重组乙肝疫苗(CHO)等。

★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是什么?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

(1)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无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儿童、成人均可接种10μg的乙肝疫苗。≥16岁的乙型肝炎易感者可接种20μg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的16岁及以上人群可接种60μg的乙肝疫苗,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执行。

(2)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一般易感者每剂次10μg或20μg,新生儿亦可使用20μg,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每剂次20μg。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可按医嘱肌内注射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接种第1剂HepB。HepB、HBIG和卡介苗(BCG)可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建议接种最后一剂HepB后1-2个月进行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小于lOmIU/ml,可再按程序免费接种3剂次HepB。

HBsAg阳性或不详产妇所生新生儿建议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HepB.

HBsAg阳性或不详产妇所生新生儿体重小于g者,也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第1剂HepB,并在婴儿满1月龄、2月龄、7月龄时按程序再完成3剂次HepB接种。

★危重症新生儿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g者)、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HepB。

★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如何预防乙肝?

建议HBsAg阳性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取血针等,禁止献血、捐献器官和捐献精子等,并定期接受医学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进行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对易感者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意外暴露乙型肝炎病毒后,如何处理?

意外暴露者是指其皮肤或黏膜接触HBsAg阳性或HBsAg不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或被其污染的针头刺伤者。意外暴露HBV者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排出伤口中的血液,再对伤口用0.9%NaCl溶液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处理。

(2)应立即检测HBVDNA、HBsAg,3~6个月后复查。

(3)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u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20ug)

★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的成人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的成人,应增加疫苗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是否需要进行检测?

鼓励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和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中或就医时,进行HBsAg、抗-HBc和抗-HBs筛查;对高危人群、孕妇、接受抗肿瘤(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或直接抗HCV药物治疗者、HIV感染者,筛查HBsAg、抗-HBc和抗-HBs,对均阴性者,建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nengji.com/ctlzd/8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