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是保险从业人员,本文也没有任何广告,以下内容请放心阅读。
保险,在我们国家是个很敏感也是招人非议最多的行业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险乱象层出不穷。
保险业务员胡乱推销、各种高保费低保额,甚至保费倒挂的保险品种充斥市场,再加上许多保险理赔难的信息满天飞,一系列和保险相关的负面新闻都在消耗着大众对于保险行业的信任值。
所以很多家庭包括我们家都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想着给孩子做一份长期的资金积蓄或是疾病保障才开始 次接触或购买商业保险。
近几年,这个社会或身边时不时的会上演一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先来的 悲剧,尤其像我们这种4+2+1的家庭,更是无法承担任何不可估量的风险。
但好在我们一家三口不是有商保了么?
于是在购买 份商保5年后,我再次拿出保单仔细翻阅,才发现我们的保险都属于分红型,而针对重疾、医疗、意外或是身故这类的只是保单中的附加险,并且保额还很低。
尤其是我老公,作为家庭经济支柱,不仅没有重疾险,其附加险里医疗险的保额也只有区区3千元,很显然,这样的保险配置不足以覆盖我所担忧的风险。
及此,我便有了为家人重新配置商业保险的念头。
但保险这个东西,是一种连我的律师朋友听着都摇头表示束手无策的存在。
因为律师是从合同文本条款去看保险,但保险却是一种集医学、会计学、精算学、法学等等为一体的复杂门类,在术业有专攻的情况下,律师朋友也表示爱莫能助。
没法,那就只能自己研究了。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保险,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
现今中国大地上有多家大大小小的保险公司,且不说保险水深坑多,光是这多家保险公司设计出的各类产品就足以让人晕头转向。
那么保险到底该怎么看呢?
现在市场上的人身保险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10种:
1寿险、2重疾险、3医疗险、4意外险、5教育金、6分红险、7万能险、8养老金、9年金险、10投连险。
其中前四类属于保障型保险,后六类属于理财型保险。
我在接触一些保险代理人的时候发现,他们 推荐的都是后6种保险,尤其以年金险、养老险、教育金和万能险为主,如果推荐前四种保障型险,多数也是套上理财功能的。
经过我的观察,保险代理人之所以爱这么推荐,原因基本有两个:
理财险的保费相对保障型的要高,同时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种保险更符合市场消费心理。因为很多家庭在向保险代理人咨询的时候,都更愿意考虑理财型保险,至于保障型保险则通常由主险合同上的附加险来配置完成。
但保险到底应该优先保障什么呢?
翻看保险的形成史,我发现从保险的原始形态,到世界上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的前身,再到现代保险的形成,都无一例外是为了抵抗自然灾害、各种意外、疾病带来的风险而诞生的。
所以保险设立的初衷是风险保障,然后才有其他功能。
像理财险这些险种都是在保险发展史的后期才被设计出来,可在中国大地上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跟保障型保险相比,理财险这种号称既能收回本金又能有收益的险种更能打动大众的消费心理。
可在我看来,各类理财型保险才是挖坑最多的险种。
在购买理财型保险时,我们常常踩到的坑是这样的:
一些理财型险种,保费高、周期长、回报利率低,很多人都是听代理人讲这个险如何如何就把保费交了,等某一天觉得这个险不划算想要解除合同,却要面临损失本金的局面。
理财型险种的合同往往写得很复杂,很多人只看代理人在纸上的演算,觉得利率不错就投保,以至于 签了合同都没搞懂自己到底买的什么险。
一些理财型险种也会把利率演示写进合同,并且将利率演示得非常可观,但又会在密密麻麻的合同条款里写上该演示方案仅供参考, 实际所获金额不等于此的字样。有些人只看利率演算表,却不曾注意保险公司的说明, 领取保险金的时候才会发现到手金额并没有保单演示方案里的那么高。
以我儿子的商保为例,每年需交保费1万2千多元,其中分红险的保费就达1万1千多,剩余的是附加险(医疗险、意外 和重疾险)。
这份保险需连续缴费19年,基本保险金额为元,选择的方式是一次性领取,假如被保人能生存至合同约定的满期日(即孩子活到60岁),那么保险公司会按10倍基本保险金额给付满期生存保险金。
所以我们家在孩子的分红险上一共需要支付22万多元,这可以视作我们的成本,等到孩子60岁时可以从保险公司领取到53万多元,中间多出的31万就可以视作保险公司给到我们的分红,即利息。
乍一听能领到30万利息,感觉非常不错,但现在仔细算算,真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年化利率不过3.5%,而且这还是从孩子19岁交齐本金开始算的,假如从 年交保费开始算,就连3.5%的年利率都没有。
当然,这份分红险也可以提前支付,但前提是孩子在中途身故。
身故支付的保险金额按照被保人身故时该合同的现金价值、5倍基本保险金额以及1.1倍身故时累计应交保险费三者之大者给付身故保险金。
这个条款的意思就是,被保人在中途身故了,支付的保险金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在3个金额中看哪个金额 就给付哪个,至于哪个 呢,就到时候再说吧。
想要解除这份合同,可不可以呢?
可以的,但保险公司也在合同里用黑体字说明了,如在犹豫期后解除合同,会遭受一定损失。
通常来说就是仅会退还合同的现金价值。那么合同的现金价值,保险公司是怎么说的呢?
查看了一下合同所附的现金价值表,发现想要解除合同并且尽可能的降低我们的损失,起码要等到孩子38岁才可以,那个时候退还的现金价值才相当于我们支付出的本金金额。
如果在此之前解除,我们都是尽亏。
而且保险公司还说了,实际退保时的现金价值还不一定就是现金价值表上示例的金额,而是基于保单年度末的现金价值根据合理的方法换算所得。
什么是合理的方法呢?只有保险公司知道。
至于该分红险合同里的附加险,即纯消费的保障型险,可以从下面图片中看出,所配的医疗险是典型的保费高、保额低的一种产品。
重疾保额30万,看起来比较高,但这个重疾不仅分了组,而且在孩子4周岁以前,重疾保额的赔付是按照年龄阶段来计算赔付比例的。
关于保障型保险这块就放在后面说。
现在想想突然无比可怜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人家费尽口舌让我存一个3、5年期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或是让人开启一场基金定投,我们还要怀疑人家的动机,还要跟人家掰扯一番风险和收益, 还不一定理人家,可一个保险业务员在一张废纸上随随便便写满根本不会写进合同的利率演算表,我们就能把合同签了,并且这还是一份一旦署名就能套牢你几十年的合同。
银行经理和证券经理双双哭晕在厕所啊。
当然,我不是一杆子打翻一条船,毕竟存在就是合理的。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下,很有可能我们80后、90后退休那一天养老会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所以国家也在鼓励年轻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各大保险公司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自己的产品。
但是,建议大家在购买理财型保险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清合同,认真算好成本和收益,因为很多保险代理人在推销产品的时候做出来的利率演算仅仅只是演算,甚至有些代理人还会自行更改利率,毕竟草稿不是合同,只有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的才具有法律效力。
基于保险的首要功能,以及一个家庭最应该考虑的风险损失,上面概括的10种保险,前四种保障型保险才应该是首先需要配置的,这是最能确定可以带给我们即时风险保障的险种。
既然确定了目标,我就开始着手研究这四种险。
相对于理财型保险,保障型保险其实更简单易懂,就连保单条款也相对容易理解,它们的功能如下:(不想看表格就看后面的文字总结)
险种
保障范围
赔付方式
保障时间
钱赔给谁
对应风险
重疾险
重大疾病
一次性给付
终身/定期
自己
收入损失
医疗费用
康复费用
医疗险
疾病医疗
意外医疗
费用报销
1年
自己
医疗费用
意外险
意外身故
意外伤残
一次性给付
1年
受益人
家属生活
偿付债务
意外医疗
费用报销
1年
自己
意外医疗费用
寿险
疾病身故
意外身故
一次性给付
终身/定期
受益人
赡养老人
抚养子女
房贷车贷
从上方表格可以看出:
医疗险用来解决大病医疗费问题。
重疾险用来解决大病导致的收入缺失问题。
意外险用来解决意外伤残的医疗费问题和意外身故后家庭生活问题。
寿险中的定期寿险用来解决身故后家庭生活的问题;终身寿险则主要用来解决资产传承的问题。
以上4个保险,往浅了说都是简单粗暴型的险种,尤其像意外险和寿险,都是确定事实后该理赔就理赔,简单无二话。
市面上负面新闻比较多的则是医疗险和重疾险,并且问题大部分都出在理赔上。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以下两种:
买保险的时候,由于自己或信任保险代理人的原因,自己没有认真阅读保险条款,然后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以至于在自己需要保险理赔时被拒赔。
由于自己或保险代理人的原因,在投保的时候没有做到如实告知,比如自己有哪些病情或身体指标异常没有告知保险公司,所以在投保等待期过后,一旦确诊某种疾病,保险公司会以投保人没有敬到告知义务而选择拒赔。
保险公司的核保部门是一个仅次于精算部门的强大所在,在进行理赔的时候,核保人员甚至能调取到投保人在投保前几年的就诊记录、医保刷卡记录。所以不管投保人在投保时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进行隐瞒,到 多半会被拒赔。
再来说重疾险。
买过保险的朋友会发现,在4种保障型保险里,唯有重疾险的保费最贵。并且相对于意外、寿险、医疗险的简单明了,重疾险有太多的坑可以挖。
同样都是针对疾病赔付的险种,为何重疾要比医疗险贵呢?
医疗险有国家医保做托底,报销的时候是国家医保报销完之后,投保人需自费的那部分,一般来说如果罹患重大疾病住院,社保大概可以报销60%左右。而且商业医疗险也是实报实销型,并不是直接给你几十万或一百万让你看病。通常市面上的百万医疗险,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能理赔到万。
重疾险和医疗险相比,是一经确诊就一次性即刻赔付到位,不管病人得的是保单中的哪种疾病,这种疾病需要多少治疗费,保险公司都要按照合同约定的保额真金白银一次性给出这么多钱。
基于这两种原因,重疾险就比医疗险贵,并且也是最容易挖坑的地方。这些坑我总结了一下,基本存在于重疾险中的轻症赔付、多次赔付功能、带返还或理财功能上。
一、轻症赔付
目前的重疾险里,重症疾病的种类大致在80-种左右,而在7年,保险行业协会对重疾病种进行了统一,无论哪家保险公司,重疾险中的重大疾病都必须包含规定的25种高发重疾,所以在重疾病种这一块各家的差异并不大,差异较大的是轻症和中症病种。
现在医疗技术很先进,很多重症疾病都可以发现于早期,治愈率更高,治疗费用相对更低,基于此,保险公司在重疾险里推出了轻、中症的赔付功能。
因为对于轻、中症病种并没有统一规范,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之间,条款存在不小差异。
有些重疾险,将轻症种类数量写得很多,甚至多达50种,以此展示自己的保障范围更广。
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高发轻症基本上也就11种:
极早期恶性肿瘤和病变、轻度脑中风、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介入术、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脑垂体瘤/脑囊肿/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瘤、慢性肾功能衰竭、单侧肾切除、较小面积III度烧伤、视力严重受损、主动脉内手术。
所以种类多有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就真的有用,反而还变相拉高了保费。
二、多次赔付功能
重疾险中的多次赔付功能据保险公司宣传,是为了帮助患者抵抗一些重大疾病的复发、迁移或罹患多次重疾风险而开发设计的。
很多人罹患过重疾之后,如果患病前购买的是单次重疾,日后想要再买重疾险被拒保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多次重疾险能达到买一份保单可以得到多次赔付的目的。
但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保险公司是要盈利的,所以在设计产品时无论如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保护一下自己的利益,即降低理赔率。
现在的多次赔付重疾险基本上分为分组和不分组。
所谓分组,就是将轻症和重疾分为几个组。
比如某家公司将种重疾划分为ABCD四个组,每组里面放25种重疾。那么在理赔的时候,投保人 次患上的是B组里的其中一种重疾,保险公司赔付一次,间隔期后投保人再罹患重疾就必须是ACD这3组里的种类才能得到赔付,否则不赔。
这么划分的作用就是为了降低赔付率。
在重大疾病发病率中,刚才所说的25种高发疾病是赔付率 的,占到整个重疾赔付的95%以上。所以保险公司在分组的时候基本上会很巧妙的将一些高发重疾划分到同一组,这样一来,只要其中一组中的某一种重疾得到了赔付,这一组今后就不会再理赔了。
同样的,轻症分组也是这样,看起来有多达4、50种轻症,但只要一分组,每组赔付一次,那就只能是纸面上的美好。
现在一些保险公司还推出了多达3次及以上的多次赔付重疾,听起来很不错,可一旦分组,那就得好好想想,是否真的能得到那么多次理赔?因为赔付次数越多就意味着保费越高。
而所谓不分组,就是没有将轻症和重疾分出组别。
一些保险代理人在推荐重疾险的时候会强调自家的这个重疾险是不分组的,所以保费自然比分组的贵。
既然分组重疾是听起来很美好,那不分组的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实实在在的得到多次理赔呢?
当然不是,你要真这么想就是图样图森破。
拿起合同仔细看,是否在理赔条款里有隐形分组,比如: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投保人因为一次意外,比如车祸,导致肢体出现了轻微伤残以及其他器官也发生了一些轻症症状,按道理应该算不同的轻症病种,但赔付的时候只能按其中一种轻症给付一次保险金。
同理,因同一种疾病引起了两种及以上轻症病种(多数是一些并发症或是同一病种需要进行延续性的两种或多种治疗),也按一种轻症给付。
这种就是隐形分组。
所以在购买这种不分组但实质上有隐形分组的重疾险时,就要好好想想,到底是同一种意外或同一种疾病引起的多种病症概率更高,还是患上完完全全没有任何关联性的多种疾病更高。
我想吧,可能前一种的概率更高,要不然保险公司不会在合同里做出这种特定说明,因为降低理赔率是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必须考虑进去的目的。
三、带返还或理财功能的重疾险。
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城镇上居住着0户居民,某天一户居民家起火了,火灾给这家造成了万的损失。无疑,万对于这户家庭来说是沉重且不可负担的。
于是一家保险公司来到当地,对城镇居民说,大家每户交0元,如果哪家再碰上这种灾害或疾病,我们就给付这户家庭万元以弥补损失。
大家一听,这非常不错啊,于是每户都交了0。某天又有一户居民家遭了灾,保险公司便履行了承诺。
非常美好的故事对不对,但现实却不会如故事里那么顺利。
真实的情况是,城镇上贫穷的家庭根本不想交这0元,因为他们想如果自己家里不遭灾,那这1千块就白交了,与其白交还不如自己留着,哪儿容易那么倒霉啊。
而镇上的富人们则想,我家里出得起这万,我为什么要交1千帮助那些穷人呢?
结果就是你不交我不交,大家都不交。
保险公司的业务陷入了困境,于是赶紧召集能人将士商议对策,商议之后,得出妙招。
保险公司先来到穷人家,说我们这有一种新型的保险,你交2千块可以得到万的保障,多少年后如果你们家没有遭灾,这2千块就还给你们。穷人一听非常高兴,有事保灾,无事退钱,划算啊,于是高高兴兴的交了2千。
接着,保险公司又来到富人家说,我们这有一种新型的保险,你交4千块可以得到万的保障,多少年后如果你们家没有遭灾,我们不仅返还这4千,还会交付给你利息。富人一听也高兴,有事保灾,无事不仅退本金还能拿利息,超级划算啊,于是高兴的交了4千。
兴的则是保险公司,下去之后就开始扩展业务,从那以后,保险公司所到之处,都是这种交2千和4千的保险,而一开始推出的1千块保险至此不再做推广。
很多人做事总是想着一本万利,即付出去的钱就一定要收回,在其他投资项目上这么想理所应当,但保险,是一种永远不可能赢的投资,它只是用来预防人身、财产风险的存在。
所以明明1千块就可以搞定的事, 在大家想占便宜的心理下,硬生生的要付出更多,所以你说是谁赚了谁亏了呢?
林林总总写了这么多,没有抹黑保险的想法,给家人配置最适合的保险才是我的初衷。
所以针对自己的了解,我给到的保险购买建议为:
先保障后理财。
先配置保障型保险,然后在家庭资产全部做出规划之后,如果有多出来实在闲得不能再闲的资金再考虑购买理财型保险。
一些保险公司会宣传理财型保险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种强制储蓄+稳妥收益的理财方式,但假如一份理财险最终的实际利率跟市面上的一些货币基金都差不多,还不如存货币基金呢,毕竟很多货基和一些银行、证券的理财产品年限更灵活,收益也稳定,最重要的是不会套牢人几十年。
ps:千万别在银行买到代理的第三方保险,那也是坑,只看银行本身的业务即可。
重大人轻小孩。
按照保险购置占家庭年收入的结构来讲,通常保费是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0%。假设一户家庭的年收入是20万,每年却要花1万多保费在孩子身上,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因为这意味着大人的保障比小孩的低,一旦家庭支柱出现大病、残疾或身故,小孩的保障系数基本为零。
我们常常想到给予孩子 的,所以孩子一出生就各种保险各种金给孩子配上,想的是今后孩子有保障,却不知自己很有可能给孩子配的却是一份期限长达几十年,年化利率还不高,中途要退保还要遭受巨大损失的保险。
把最多的保费交到孩子身上,大人却在裸奔。
孩子生病了还有父母来照顾,父母生病了谁又来承担家庭重任呢?
3.资金充裕的情况下,重疾、医疗、意外和寿险一样不能少。
重疾保额必须能覆盖一年的家庭收入,城市中年家庭尤其是经济支柱的保额 30万起步,以弥补大病带来的收入损失。
多次赔付的重疾,在我看来2次赔付就差不多了,最多买到3次,一个人如果能得3次重疾,不说离上帝不远了,这生命质量也堪忧啊,而且赔付次数越多保费也越高。
资金灵活的情况下,可以分开两家保险公司买重疾,一家买单次定期重疾,保到60岁,一家买单次终身重疾,保到身故,多方对比,选保费最划算的两家买。这样做的好处是,单次定期重疾保费相对低一些,并且因为是分开两家买,算是得到了2次赔付,同时在理赔的时候不会受到分组或隐性分组的限制。
尽量不要买带有理财功能的重疾险,保费太高,原本4、5千块就能解决的事,非得花8、9千甚至上万来搞,多的钱就被保险公司拿去赚收益,因为这种投资都必须保本,所以也不会是高风险投资,利率自然就低,既然如此,倒不如把这笔多出的钱给省下来,想咋消费咋消费,实在想赚收益,各类货币基金都是更为灵活的理财方式嘛。
给孩子购买重疾不一定选择保终身的,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保险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因素,可以先买一份定期重疾,等到孩子成年或自己上班挣钱之后再去挑选保额更高、性价比更划算的重疾产品。
重疾险越早买价格越便宜,因为年龄每长一岁保费就会相应提高,我们家在这方面还是后知后觉了,现在购买重疾掏出的保费就比35岁以前购买时多。
直接选择百万医疗险,这种可买有免赔额的,大多数医疗险的 免赔额为1万元。
有免赔额的医疗险价格最为便宜,一年3、的保费就能有百万保额,零免赔额的医疗险虽然是1万以下的自费都给赔,但保费也相应较高。
只要自己有医保,在医保报销之后的自费项目,不是大病的情况下零星钱谁能都出得起,如果是大病,自费项目肯定超一万,那就百万医疗险来赔,没必要去为了算计那一万块而每年多交保费。
意外险 买能弥补人身残疾损失的高保额险,这种险会按照不同残疾程度进行相应理赔,可以视作重疾险的补充,保费通常也不贵,以低保费换来较高的由意外导致的人生残疾损失是最划算的。
寿险用来弥补身故损失,如家庭有大笔资产传承可买终身寿险,像我们家不是豪门,没有家族资产传承,所以购买定期寿险保到6、70岁就OK,在此之后身故都是顺应天命,由此造成的家庭损失更多也是在情感上而非经济上。
大部分的万能险就像一个人说自己啥都会,但 啥都不会,花了最多的钱,想要买最全的保障,结果 啥都没好好保,不信你再仔细看看保单就明白。
投连险则是一种新形式的人身寿险产品,但这种保险轻保障、重收益,并且不保本,从本质上讲更像是一个披着保险外衣的高风险理财产品。
这种险投资标的非常多,股票、基金、债券、期货、期权等,所以购买这种险,交出的保费只有一部分用来购买保障,但更多的本金是用来投资。假如一家保险公司的投连险里其中一个投资项目出现爆雷,也就会连带着这个投连险爆雷,而这种本金和收益都要亏损的风险则由投保人承担。
今年香港安盛保险的投连险一夜之间暴亏95%,4亿港币资产十不存一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投保人维权也无门,因为安盛说这款产品不是他们发行的,销售公司是一家中介公司,而安盛只不过是一个平台。。。。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人口的降低,今后的社会肯定会越来越需要商业保险的参与,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素质更高的保险经纪人。
长久以来,各大保险公司为了给自己蓄客户池,采取的是广招兼职代理人的做法,整个保险行业入行门槛极低,无论多大年龄、什么学历、做过什么工作,只要想做代理人,都能进保险公司的门槛。
很多人抱着做兼职的心态入行,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保险公司眼里并不是员工,而只是一个个准客户。很多保险公司给兼职代理人做所谓的培训,无非是在推销产品,培训课上完,也就是保险公司割韭菜的时候。
商业保险是一个与国家社保互补的行业,也应该是一个高素质、高门槛、高知识含量的行业,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虽然我的声音很弱小,但也想呼吁一下,希望各大保险公司都能爱护自己的羽翼,否则一味拉低保险行业的门槛,到 受伤的不仅是普通消费者,更是保险行业本身。
说个题外话。
近几年众筹平台非常火,以至于许多原本并不太需要帮助的人也在众筹平台上骗取大众的爱心和钱财,网上甚至还有专门炮制假病历的利益链条,一出出骗局 了爱心人士的信任,也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救助。
众筹平台的信任值一降再降,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一个平台是能够值得大家信任的,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遭受意外、疾病的家庭都是真实存在也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这个平台就是商业保险。
国家医保还有人敢明目张胆的骗保,但是商业保险几乎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保险公司的核保部门绝不会让骗保的人骗走一分钱。
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我为家人购置一份保障,假如有一天我们能用上自己的保险,我会很欣慰,但如果我一辈子都用不上这份保险,我也很开心,因为我知道自己交纳的保费肯定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给到更需要帮助的人。
有空的时候再来写一下香港保险吧。
坚持原创不易,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点击右下角的或是点击右上角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以示鼓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