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任梁父母:失独之后》能走出伤痛,重新拥抱生活。这是一件好事,对吧。就像我们总会对失去至亲的人说一句“节哀顺变”。什么意思?“抑制哀伤,顺应变故”。这也是当初网友对乔任梁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怪就怪在。5年过去,有人却觉得乔妈“节哀”太快,“顺变”太顺。于是,便有了评论里的“善意提醒”。乔任梁走了,你就什么都不是了阴阳怪气。你真厉害,这么快就走出来了或者直接递刀子你还吃得下??你儿子都死了你们还要消费他!哪怕不看视频内容,也总有人见缝插刀。—看着乔妈妈眼睛有点害怕,别喷,实话实说而已—所以她儿子没了可乔妈的眼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生病。乔妈得了脑垂体瘤。脑垂体瘤是会导致“肢端肥大”的症状。去年8月,医院检查,确实如好心网友提醒的那样,脑垂体出现了问题。因为激素的问题,脸部和肢体会变大。这是不悲伤?这是消费?不必自证,总之敲敲键盘就好了。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今年7月,郑州发生水灾。洪水褪去后,一张照片曾引发热议。照片里,是个穿雨衣戴墨镜的男人,坐在郑州五号线沙口路出口。身边,是块插在脚踏车上的木板,上头写着对女儿说的话。妞妞,爸爸还想接你回家妞妞是谁?是走失还是?后来才知道,妞妞是他女儿,因水灾被困车厢后遇难。爸爸估计是不肯接受女儿离世的事实,跑到地铁口坐了一夜。雨衣是那天和女儿分别时穿的,戴的墨镜是女儿给买的。有人跳出来。质疑他在搞行为艺术。有人说这父亲不正常。甚至有人抖机灵说妞妞是条狗。而事实到来时,法官们已经四散。你没了孩子,就不配笑,不配过正常人的生活。你的悲伤太夸张。你笑了,你正常了,就是不爱,就是背叛。你丑你病,都是活该。……这些网络道德法官们,四处游走。审视起别人的伤口是否新鲜。悲伤是否得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们看不见。乔任梁的父亲是海员,从小他就和妈妈一起生活。休息时跟妈妈电话,他也是多问多唠叨的那个,劝妈妈多出去跳舞,打打麻将,心情舒畅,不要乱想。成年后,别人都是家长黏孩子,他反而更粘妈。在乔任梁去世4周年的时候,乔妈妈写道:妈妈没有一天不在想你,即使大雨大风,妈妈也会如约而至。失去孩子的悲伤,除了当事人,谁能看见呢。妮可·基德曼曾经演过一部电影《兔子洞》。讲一个失去孩子8个月后的家庭,如何生活。妮可·基德曼饰演孩子的母亲。儿子因车火意外死亡。电影开头,妮可在花园。像没事人一样,怡然自得地侍弄花草。花开了,她很满意。可悲伤总是突然而至。开车出门,车上的安全座椅,太刺眼了。逛超市,看到别人家的妈妈不给孩子买糖,会上前生气地质问。打扫房间,转身看到冰箱上儿子的画,失神发愣。朋友过生日,她偏要花时间给寿星做蛋糕。忙,能填满被心碎和思念占据的时间。最后的最后,她做了个决定。把儿子所有的东西,都收进储物间。这事过去了吗?能过去吗?同样经历过丧子之痛的女主妈妈,平静的回答。从未。对我来说从未过去。……或许是它的重量吧,从某一刻变得可以承受了。变得让你能从它的重压下爬出来。能像一块砖一样放在口袋里带着走。有时你甚至会忘记,但总有什么事情能让你重新想起。纪录片《白月光》里,有个失去女儿3年的妈妈。别人问起孩子的事,她尽量装得像个没事人。什么时候装不下去?节假日。那些节日的祝福,尽管发自好心,却刺耳。“我不想听什么春节好,我们春节不会好的。”这是种什么样的悲伤?不是烂俗电影的大悲大痛,更多时候,它是无声的,甚至要被掩饰。我搁这块儿就像避难一样为什么我们总在他人最绝望时说一句“节哀”?这有用吗?没用。但当悲痛如此庞大而不可扭转,沉默是我们的体面。不低估一个人哀伤的程度,更不高估一个人对哀伤的承受能力。许多面对悲伤的“洒脱”,其实都在骗。骗别人,骗自己。王小波,“我越悲怆的时候我就越想嬉皮”。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母亲死后,众人面前“饮酒吃肉”,众人散后才“大哭吐血”。年“东日本大地震”。记者挑事地问北野武,日本对灾难的控制会不会比汶川大地震做得更好。北野武拒绝比较。如果您将这场灾难简单视为‘2万人丧生’的事件,那么您根本不会理解受害者。……只从数字上来对比,这是对死者的亵渎!人的性命(死亡)不该说是2万分之一,或8万分之一。它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死了这件事,发生了2万次。鲁迅《祝福》,有个可怜女人,祥林嫂。她一次一次在鲁镇讲着自己痛失儿子的故事。刚开始,故事有效: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开;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情,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只要祥林嫂哭了,他们就整齐划一地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后来,大家都听得纯熟了,看客们也麻木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再后来,听的人甚至能帮她题词。“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镇上的人嚼碎了她的悲哀,接着冷漠地吐了出来。Sir不知如果鲁迅穿越到今天会庆幸,还是会苦笑。毕竟。这个时代“祥林嫂”不多。但吃不饱的“鲁镇人”,似乎没有变少。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莉拉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