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

北京专科皮肤病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陈春海散文《盐源的秋》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发表作者刘可风散文《懂得一支笔的重量》

★中国纪检监察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查干散文《飘在天上的乡愁》

★新华每日电讯说人解史发表作者党圣元散文《人间要好诗》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胡荣华散文《大房子,小房子》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吴莉莉散文《杀“熟”》

★羊城晚报晚会副刊发表作者江育彬散文《无用之美》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作者王继怀散文《改变人生的评语》

王继怀/改变人生的评语(散文)

几天前,大学实习时教过的一位学生路过羊城,顺道来看我。我与他已经有近二十余年未见面了,那天,在我家附近的酒楼边吃边聊,聊起了很多人、很多事。

在说到我给他们上作文课,评改他们的作文时,他充满感激地对我说:“老师,没有您给我的那段作文评语,给我信心和力量,我就上不了大学,是老师您改变了我的人生。”接着他又说,有我评语的那本作文本他一直珍藏着,现在还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他的话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已经久远却让人难忘的实习时光。

大学毕业前的实习,我去了一所镇中学,在那里担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记得那年秋天非常美丽,瓦蓝瓦蓝的晴空,偶有几缕浮云掠过,太阳在赭黄色的大地上流泻着金光,镇里的那条小河干净得像镜子一样明亮,气温不冷不热,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乡亲们一年一度最紧张、最欢乐的季节。

那时的乡村中学生考大学是很难的,我实习的这所中学据说一年能有三几个学生考上大学,就很不错了,有两年一个都没有。

我也是从农村中学考上大学的,与学生相处融洽,他们把我当大哥哥看。为了改变班上不喜读书的风气,激励学生考大学,我给他们讲了自己的求学经历,讲了我高中毕业时,因家贫不得不去沿海打工为自己赚学费,起初在建筑工地和灰、筛沙、挑砖头、扛水泥,甚至打混凝土、抬预制板,再到一家鞋厂担任车间主管,后来用自己赚来的学费走进大学校园的故事。虽然在实习期间似乎也没有明显改变班上的学风,但我却也能感觉到,我的故事似乎激起了一些学生考大学的欲望。

这个顺道来看我的学生,就是其中的一个。我清晰地记得,他是一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不爱说话,也不怎么合群,似乎班里的快乐,班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听原班主任老师说,他父亲喜欢喝酒,经常打骂他和母亲,如果不是他母亲坚持,他肯定上不了高中。

实习结束前的一星期,在最后一次作文课上,我要他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想跟老师说的话。之所以要给他们布置这道作文题,主要是想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他们怎么评价我的实习工作。

作文收上来后,果如所料,大部分学生写的是我与他们两个月的愉快相处,祝福我今后工作顺利、人生幸福美满之类的内容。但这位学生写的是,他希望能像我一样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学,但觉得自己成绩太差,没这能力,所以决定还是不去考大学了,他说也是犹豫了很久很久才鼓起勇气把心里话告诉我。

每位学生的作文,我都认真写了评语,点出优点,写满鼓励和祝福。对这位学生的评语,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我都斟酌了好几遍,想通过这段评语,给他自信和力量。最后一节课,发作文本时,学生们看了评语,都很开心,有好几位还感动得流泪了,其中就有这位学生。

这位学生反复对我说,是我写给他的那段评语改变了他的人生,特别是那句“我知道你一定行,一定能考上大学”的话,对他激励特别大。他说第一次高考失败后,他父亲坚决不让他复读,于是他就想着要向我学习,选择先外出打工,赚够了学费后再回来考大学,他这样想,也这样做了,但在打工期间,生活的艰辛,让他好几次都不想再坚持,但每到这时,想起我写给他的评语,又有了力量,直到走进大学校园。

那段实习的经历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听这位学生说那所学校也与其他学校合并了,那年在那学校实习的情景却仿佛就在昨天,很多人很多事我现在都清晰地记得,但我写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并对他们有如此激励的力量,却是我未曾想到的。

★湖南日报湘韵副刊发表作者李晨玮散文《东山冬》

★牡丹晚报悦读汇副刊发表作者草予散文《等一等》

★郑州日报郑风副刊发表作者张富国散文《荤素有道》

★京九晚报京九风副刊发表作者司马小萌散文《我的小姐妹们》

★商丘日报梁苑副刊发表作者谢君善散文《爷爷是党的人》

★周口晚报铁水牛副刊发表作者尚纯江散文《初秋的阳光》

★周口日报沙颍文艺发表作者何建华散文《贾鲁河抗洪聂堆撷英》

★新安晚报城事副刊发表作者张沈昌散文《不会忘却的崇敬》

张沈昌/不会忘却的崇敬(散文)

上初中的那年冬天,不知是否因自己行走困难,觉得雨雪天气特别的多。

我所上的那所中学是新建的,远离城镇。学校除了必须的教室、食堂,一般职员都是两人一间卧室;每个老师虽是单人宿舍,却兼作办公室。响当当的一所中学,连个办公室、会议室之类的场所都没有,何谈学生宿舍?

当时在校生的家庭不少离学校较远,冬天天又短,岁数小的学生,早上学晚放学路上的时间非常紧张,特别是雨雪天。

见远道的学生难以按时到校或回家,学校只能出面从附近的村民家临时租房,让路途远的学生晚上住宿,租一天算一天,租房费学生自己掏。租的房里有土床算不错的,大都是抖点稻草打地铺,铺盖学生自己带。五六个人合租一间民房,月租每人每月一元。这已经算是昂贵的了。那时社会经济紧张,每学期的学费才几元钱,初中四元,高中加五角钱书本费,四元半。

租的房子虽说离学校只有里把路,可雨雪天,泥烂路滑的,对于腿不好的我来说,无异于当年的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

学校领导为我皱眉,班主任老师更是为我操心。

后来,班主任老师经学校领导首肯,把学校的一张两层床改为一层床,放到他的房间,安排另一个同学陪伴我晚上住在他的宿舍。为方便我们随时进出他的宿舍,班主任老师还给了我一把门钥匙。顿时,觉得自己像个有身份的人!

一位非亲非故中学老师,主动把一个脏兮兮的残疾孩子揽到自己的斗室之地,这不仅要有博大的爱心,还需要有绝无悔意的勇气及慈父般的胸怀!

当时物质匮乏,老师们的房间本来就不大,摆放了两张床,一张办公桌,真是只有下脚的空,转身都难。

我们的班主任完海鹏老师,当时不过三十来岁。他的夫人张老师在乡下的一所小学任教,带着几个孩子吃住在校。虽然张老师任教的学校距离我们学校只有两里来路,可工作忙,很少过来。班主任完老师在校算得上学术大牛,身兼学校的多份工作,去张老师那更少。偶尔张老师来看望完老师,总是趁午饭后的短暂时间。

大冷天的,我们的衣服单薄,难以御寒;没有油水的小菜饭,身体的热量难以为继,中午一般就蜷缩在床上。每次张老师来,我们总靠在床上看书,甚至不懂得招呼一声。两位老师坐在完老师的床沿,脸对脸侧着小声地交流教学上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长长短短,是否把我们两个小破孩放在眼里不清楚,只见他们偶尔也开心得大笑起来。

过不了多长时间,张老师边说话,边站起身把完老师的床铺整整,衣服叠叠,办公桌上的作业本收拾收拾,就打道回府,完老师总是面带笑容地送到校外……

时间一长,其他老师知道了,有的年轻老师私下对我说:“小孩子真是不知事,张老师来了,你们怎么不到外面或教室去?”见我们茫然的样子,几个老师讪笑着说:“你们太幼稚了,人家想讲几句私房话都没机会。”

“太幼稚”?我当时似懂非懂,更觉得我们只顾看书,怎么就“太幼稚”,怎么就妨碍了老师们说话?我还嫌他们多事,心里有点不快,只是没敢说出口罢了。

等到我们懂得老师们的话中话时,已经告别了两年半的初中生涯。

住完老师宿舍时,我们不懂规矩,往往下午上课的预备铃响了,才匆忙下床往教室赶,以致床上一片狼藉也不顾了。放学回到完老师宿舍时,见床铺捋得齐齐整整的,脸上似乎也曾热辣过。

完老师的桌抽屉和桌柜没有上锁。我们住进去时,抽屉和桌柜仍然没上锁。有时抽屉没关到位,抽屉里的饭菜票和零钱散乱在里面,难道不怕我们无知的穷小子乱翻他的东西,偷他的零钱?即使自家的孩子有时也会做些难以启齿的事,何况对我们一点不了解。

后来曾想,完老师可能是可怜我们,有意留空子让我们拿他点饭菜票或零钱;也可能估计我们不是那种人,绝不会做出那种见不得人的事,何况是爱我们至深的老师,才对我们大开方便之门。足见班主任完老师信任我们,爱护我们,也从侧面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完老师爱心满满,宁愿自己生活工作不方便,为我营造学习条件,这完全超越了亲情、友情,把我当做他自己的孩子关怀爱护。

纷飞的粉笔灰,把知识和爱心播进我们心田的同时,也染白了完老师的双鬓。由于长期在灯光下备课,批改作业,完老师的视力每况愈下。如今,耄耋之年的完老师仍惦记着他满天下的桃李,见到我们时,虽面对面,却看不清我们的面孔了。但通过我们的声音,他能立即辨别出我们是谁,还能一口叫出我们的名字,可见对我们这些学生的爱之深。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完老师大海一样的胸襟让我想起:有一种爱无与伦比,有一种情无法忘记!

★济源日报珍珠泉副刊发表作者卢虹燕散文《诗意地栖居》

★天中晚报驿·副刊发表作者罗先进散文《俺娘》

★平顶山晚报副刊发表作者梁永刚散文《金风起,掰玉米》

★焦作晚报覃怀月副刊发表作者刘松梅散文《韭莲》

★南方教育报行思副刊发表作者韩彩散文《一块柚子皮的妙用》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发表作者边红星散文《那风那雪那边关》

★平顶山日报文化专版发表作者袁占才散文《七夕之美》

袁占才/七夕之美(散文)

七夕之美,美在文化。传统节日,古风濡染,我常想,民间四大爱情传说,牛郎织女何以居首?概孟姜女太惨,梁祝太悲,白蛇传太妖,三者书生味太浓吧?!而牛女之爱,场面宏阔,景色瑰丽,内涵饱满,意蕴悠长。虽有伤感之韵,不乏缺憾之美。一年天,有天眺望相思,唯到七夕,乃得一会,岂不令人扼腕?然今人视角,信息畅游,海角天涯,虽不厮磨,等同相守。所以民谚:天上银河宽,难隔心相连;七夕来相会,幸福满人间。胜却人间无数,悲的成分少了。人们恋的,是驾理想之舟,乘浪漫之羽,荡心理涟漪,驰出的无穷想象;叹的,是织女飞梭传恨,空寂难耐,一朝下凡,爱上牛郎,任凭母亲阻挠,甘与天庭决裂,争得一年一会。这样的爱情,天崩地裂,在平庸世俗、离合速闪的当下,给人的冲击力太大了。

织女抛弃门第观念,追求贞爱,历经苦难,最后禽鸟相助,争得一年一度,金风玉露。凄婉悲剧之源,母命也。由是,王母遭伐。今之父母汲取教训,婚姻多凭儿女自主。讲究门第、棒打鸳鸯者,已不多见。

七夕之美,历经演变。其最初萌芽,可溯远古。《诗经》里,诸多篇什,爱情奔放热烈、大胆直白,唯《小雅·大东》中,牵牛织女,位居高天,崇为星神,现一种朦胧之美。彼时,爱的胚胎已经孕育。爱的种子,一旦生根,萦绕心间,蔓延葳蕤,势不可当。这就有了古乐府诗《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牵牛织女的离分,原是被银河阻隔。然织女终日弄机,泣涕如雨,备受压抑,何来“天女”之尊?“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种遭际,令人心酸。即便其为豪门之女,让她爱情美满,这是首要的。嫁给谁?冲破封建桎梏,嫁与穷汉,最合大众心理。这才有了秦汉雏形,唐宋完备,花开一朵,千年不败。

由是,七夕之美愈加凸显。

我看过不同地域的传说,那语言,露珠似的清亮。例如鲁山的,说老牛做媒,“老牛说:‘牛郎啊,你老大不小了,也该成个家啦!好媳妇送上门来了。今儿夜里,天上九个仙女,要到西山莲花池洗澡,有个穿红衣的,最聪明、最勤快、最漂亮,你按我说的办,包准,她能成你媳妇。’老牛知道,天仙们要下凡了,赶快拉着牛郎,跨青龙涧,穿水帘洞,登凤凰岭,停到莲池旁。牛郎藏身树林,向潭池望,一望,他呆住了:只见九位仙女,若天鹅云雁,飘然而下,环池回旋,轻歌曼舞,脱衣入水。”

再如南阳的,花开般的鲜活:“老黄牛从嘴里吐出个茶豆,朝牛郎点点头。牛郎把茶豆种在门前,第二天出土了,第三天拖秧了,牛郎搭个梯子,没几天,把架拖满了。老黄牛说:‘意儿(牛郎)啊,你藏到豆架下,能看到天上的姑娘们,天上的姑娘也能看见你。谁要是偷看你七晚,她就想做你的妻子。’……第一天,一个仙女临走,偷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奓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望着牛郎微微笑。第四天,向着牛郎点点头。第五天,端着一盆蚕。第六天,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拿着织布梭子,向牛郎招招手。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眉来眼去七晚上,一个盼着下凡来,一个盼着快来娶。七月七那天,从天上飞来只喜鹊,落在老黄牛的头上,喳喳叫着:‘织女差我来,叫你快去娶,快去娶,快去娶。’”

二者情节有异,口承不同,却草蛇灰线,不外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实事上,这个传说,全国大陆各地都有,连台湾也有。河北邢台有凌波湖、牛郎庄、九天银河,山西和顺有金牛洞、喜鹊山、天河池,山东沂源有牛郎庙、织女洞、牛郎庄,湖北郧西有天河口、娘娘山、天池庵,南阳有牛郎庄、织女村、汉画像石……鲁山遗存更多。各地信誓旦旦、言之凿凿,都说是发祥地、原生地。众口不一,移栽嫁接,产生流变,美美与共。

七夕之美,美在人仙结合,牲禽为媒。织女巧笑顾盼,她携带天虫,来到人间,授人蚕丝技艺,为的人间御寒。她身为天女,高贵典雅,不惜下嫁,始终不渝。传说故事中,有龙女妖女,灯女鱼女,幻化人形,与书生成亲的,哪及天仙织女?而牛郎,一贫如洗,唯诚实良善。他是普天之下穷苦人的化身。最应称道的,是牛与喜鹊。老牛说话,开口三次;老牛做媒,盗衣结缘;老牛老死,牛皮披身,牛郎追妻。农耕文明,牛是主角。牛、牛郎、牵牛星,一道轨迹:牛崇拜也。而喜鹊,联袂高飞,其声喳喳,婉转动听,颇具灵性。灵能报喜,民间谓喜鸟也。七夕前后,喜鹊换羽,尾巴蜕秃,减少飞翔,田间少见踪影,人都以为,它是飞到天上,为牛女搭桥去了。

两种宠物,一耕畜,一喜禽,媒伐功用,不可替代。天地间万物,都在撮合二人成亲,可见,他们的爱情与婚姻乃人心所向。

七夕之美,美在讲述环境。夏秋之交,虫鸣唧唧。仰望星空,思绪满怀。院中纳凉,稚儿绕膝。手摇蒲扇,母祖开口,一指牛郎织女星,说的就是城东的鲁峰山,讲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其中幻想太多,悬念太多,熔铸了母祖的渴望。个中哀怨,人间别离,儿孙太小,并不理解,儿孙只羡织女之巧,只慕牛郎有福,只恨王母心狠,只奇老牛说话,只叹鹊飞桥渡。待到经年别恨,爱不轻诺,体悟到韵味,这才心香一瓣,缥缈瑶台。

承传有空间,有时间场景,方代代不息也。

七夕之美,更在乞巧。过节,需要仪式感。葡萄架下的望空偷听,虚妄不实;七夕乞巧,浸润匠心,至美也。传统礼教,尚勤黜懒,尚巧黜笨,手不巧,则心不灵。由是,乞巧风俗,应运而生。谁最巧?飞梭织女也。南北朝时有卜巧,是穿七孔针。七个针孔,谁穿得快,谁就得巧。唐宋诸朝,民间用丢巧针验巧。盛一碗水,暴晒日下,取绣花针,投入碗中,针浮水面,看水底针影,若物似兽,谓巧也。我国南方,延为一针一线,同时穿引,穿得快者,就算是乞到了灵巧。今之女子,读书识字,鲜做女红,灵不仅在手,于是,又作简化:七夕之夜,庭院里,摆上瓜果,仰望星空,焚香礼拜,双手合十,默念心事,脸红心跳,乞求织女,赐赏聪慧,惠予美貌,传授至巧。

试问满大街的美女,有谁,未乞过巧呢?

定位七夕,说是爱情节、爱侣节、情人节、乞巧节、女儿节,似都不妥。然而,不能否定,它的确是关乎爱情的一个重大节日。近年,中原鲁山,围绕“七夕,不止有爱”,先后演化,举办婚庆博览、万人相亲、集体婚礼、葡萄采摘、山歌对唱、舞蹈比赛、七夕讲堂,推波助澜,挖掘内涵,升华主题,使这一千古绝唱丝缕不绝,善莫大焉。

★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武宝生散文《这只蜗牛在说话》

★四川日报原上草副刊发表作者黄咏梅散文《阳台上的花》

★学习时报学习文苑发表作者淼森散文《“知已”的力量》

★山西日报黄河副刊发表作者翟美风散文《背架》

★山西晚报往事专刊发表作者韩长绵散文《爷爷智斗小鬼子》

★新安晚报城事副刊发表作者王金红散文《剥毛豆》

★太原晚报天龙情感发表作者武凌翔散文《美乔如花》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者冯清利散文《“沙漠”对话》

冯清利/“沙漠”对话(散文)

年秋天,我曾到宜阳县柳泉镇沙漠村采访。我采访的对象叫李军飞,因病致贫,年被确定为贫困户。听说他脱贫靠的是养猪,他的家里会是什么样子呢?

沙漠村在郑卢公路北侧,水浇地占耕地的一半。发源于渑池县的汪洋河玉带一般,环绕村庄,向南流入洛河。小村因水的滋养而绿意浓浓。

据村民介绍,这个村原名叫庞公庄,在汪洋河内安设有3盘水磨,供周边村民磨面,村名逐渐改为“沙磨”。20世纪70年代,有人为书写方便,把“沙磨”写成了“沙漠”。从此,人们开始习惯使用“沙漠”这个村名了。

到了老李家,接待我们的是他的爱人,穿着整洁、时尚。一进房间,室内的干净整齐更出人意料。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还有一台电脑。墙上挂着十字绣“满堂红”,朵朵鲜艳的牡丹富贵吉祥,两边悬挂着大大的十字绣“福”字。问起老李去哪儿了,说有事又去猪场那边了。

“十字绣是你自己绣的吧?”女主人见问,一脸的自豪。说起家里的情况,对比以前拮据的生活,幸福满满。问到孩子,说女儿技校毕业后正在考驾照,儿子还在读初中。

“养猪遇到过什么困难没有?”

“有。刚开始启动资金不足,村里资助了元。最大的困难是自己缺乏防疫知识。遇到猪发烧、咳嗽、哮喘,就找兽医来帮忙。养猪的第二年,遇上猪瘟流行,担心极了。今年春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禁止人员来往流动。全价饲料到不了村里,只好一车一车从路边往猪场倒运。村干部体谅我们养猪的不易,对我们特别关照。”

说话间老李回来了。我忽然又想起一个问题:“在村边养猪不污染环境吗?尤其到了夏天,群众不反对吗?”

“反对呀。我们村20多家养猪,每家都在头以上。到了夏天,猪粪的味道更重。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家投资七八千元都按要求建了三级沉淀池。”

我暗暗算了一笔账,现在生猪市场价每斤15元左右,一头猪就能卖到元以上,三头猪就能卖一万元。老李家可是有百余头猪呢!厉害了,老李!可老李的财富是扎扎实实奋斗出来的,一年四季节、一天早中晚,要风雨无阻到村外猪场喂猪,晚上还要到猪场看守,遇到生小猪崽更是操心,付出与辛劳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位村干部闻讯而来,一进门便连连夸赞:军飞不仅猪养得好,在村中的声誉也很好。对80多岁父母的孝敬,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公益活动也是凡叫必到。去年,他和村内养猪大户、村办企业共同出资请来了大戏,让乡亲们过足了戏瘾。

一上午的对话,让我感触很深。脱贫攻坚,让干群关系更为紧密了,百姓由扶到富、由富到福,沙漠村生机盎然……

★湖北日报东湖副刊发表作者兰善清散文《丽水过家门》   

★安庆晚报月光城民间发表作者周芳散文《赶早“走”婚》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者和少波散文《父亲当了清洁工》

★洛阳晚报三彩风副刊发表作者张建伟散文《拉开半幅窗帘》

★安阳日报邺风副刊发表作者司自铎散文《荡气回肠凡人歌》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发表作者丁东散文《白粥滋味长》

★北海晚报红树林副刊发表作者黄福芳散文《花香》

★文化艺术报龙首文苑发表作者刘静怡散文《高跟鞋》

★精神文明报文化生活发表作者陈亮散文《母亲的土豆粉》

陈亮/母亲的土豆粉(散文)

老家盛产土豆,每年到了土豆丰收的时节,家家户户屋子里的土豆都堆积如山,却从来不愁销路,自然会有客商开车上门来收购。收购商来收土豆,都是精挑细选,要个大、无伤痕、没虫害的优质土豆。挑选后剩下的,都是个头较小或受过磨损的歪瓜裂枣。

记忆中,母亲每年都会把卖过剩余的土豆留够一家人一年吃的,再将个头过小或伤痕严重的土豆用水清洗干净,担到河对面的公用碾子上反复碾成土豆泥,然后再担回来,用一个陶瓷八斗瓮装满水,再将碾好的土豆泥一勺勺舀进箩里进行过滤,当土豆粉沉淀到瓮底,土豆渣子就基本清洗干净了。每年用箩清洗土豆粉,好动的我总是忍不住在一旁帮倒忙,母亲却从不责备我,反而边过滤土豆粉边亲昵地说道:“箩箩面面,油馍串串,猪肉扇扇,蜂蜜罐罐,我娃是个福蛋蛋。福里生,福里长,从小就能把福享……”

每年,家里加工的土豆粉有黑白两种,白的光滑细腻,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如雪,非常刺眼;黑的土豆粉虽然粗糙,但母亲却从不舍得扔,用来为我们摊煎饼,与面粉掺和着为我们蒸团子吃。

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做的炒土豆粉,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逢年过节时我们才能品尝得到。将雪白的干土豆粉用适量清水和成水淀粉,锅内倒入油,烧至七成热时倒入和好的粉芡,接着不断翻炒,直至黏成一团有筋道的粉团便大功告成了,铲在盘子里,浇上用醋、葱花、蒜泥和油泼辣子调制的醋汁水,夹一筷子蘸上汁水,味道非常诱人。

偶尔,母亲还会把白糖煸炒成糖稀,为我们做出香甜可口的蜜汁土豆粉来。经过母亲巧手烹制出来的土豆粉,香糯筋道,回味无穷,不仅口感与蘸汁与众不同,形状也更加赏心悦目。

母亲是个勤快人,每年都会喂好多鸡、种好多地,农闲之余为家里老老小小做各式布鞋。家里除了不缺粮食之外,鸡蛋、瓜果、花生、土豆粉等土特产也应有尽有。

十多年前,母亲因病离开了我,我一度难以释怀。这些年里,我总是时不时就会想起她,想起她的勤劳,想起她的炒土豆粉。这些年,偶尔去乡邻家里串门时巧遇吃上一两回炒土豆粉,但都找不到母亲做的那种味道。于我来说,那就是母亲的味道吧!

新媒体《行参菩提》自年2月上线,目前已经有固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gnengji.com/ctlyy/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