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疼痛口难张
一招减压笑颜开
任阿姨的就诊故事
任阿姨进入段波博士的专家门诊时,一只手捂着自己的右脸。她告诉段博士,这次是朋友介绍专程来看他的专家门诊。十年前,任阿姨开始感觉右侧牙根部位隐痛,当时以为是牙痛,医院治疗牙齿未见好转,疼痛反而越来越重, 发展到一旦张口,就会出现放电样疼痛,无法刷牙,无法洗脸,无法咀嚼食物,喝水都很困难。医院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口服治疗,疼痛才有好转,但最近一年服用药物剂量越来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
科普小知识
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其多见,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三叉神经痛通常先行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或者有无法接受的副作用,或者患者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时,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大体有五种:微血管减压术、神经周围支撕脱术、三叉神经根部环切术、经皮药物注射法、经皮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治疗。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是针对病因的治本方法,而其他手术是减轻疼痛的治标手段。
大多数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将压迫神经的血管垫开后,疼痛就会完全治愈。该手术已被国内外公认为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效果 的方法,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该方法可使95%以上的病人疼痛完全得到治愈,特点是术后立即止痛,不出现术后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
任阿姨的“脸痛”就是三叉神经痛,现在靠吃药已经不能缓解疼痛了,而且药物的副作用让任阿姨每天都晕晕忽忽,吃饭也没有胃口。段波博士告诉任阿姨,三叉神经痛通过微血管减压的方法可以使绝大多数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回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任阿姨吃了这颗“定心丸”后,医院青浦分院进行手术。
这个白色的小点(箭头所指)就是造成任阿姨“脸痛”的罪魁祸首
经过慎密的术前准备,在手术室和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段波博士团队为任阿姨实施了全麻下经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手术过程平稳顺利,术后任阿姨很快从麻醉中清醒过来,反复确认以前连自己的舌头都不敢触碰的右脸再也不疼了,这时任阿姨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手术所用的骨窗(箭头所指)只有“硬币”大小
而且手术切口在耳后发迹内,长约3cm,愈合后几乎不留痕迹。对于一些“爱美”的女性也可以不用剃光头发。术后大约经过1周左右的恢复,即可康复。
手术切口(箭头所指)在耳后发迹内,愈合后几乎“看不到”
后记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属于功能性手术。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虽然备受疼痛的折磨,但并无生命危险。所以此类手术不仅要解除病人痛苦,也要尽 可能确保病人生命安全,手术区域位于脑干部位,稍有不慎可能损伤脑干及其它神经血管造成无法挽回的功能障碍,因此对手术医生要求极高。
专家介绍
盛罗平
主任医师
上海医学会创伤专科分会颅脑创伤学组成员,上海医学会创伤专科分会区县学组成员,中国临床医生特邀编委。近年主要从事神经创伤的救治,医院神经外科业务的各项手术。各种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脑肿瘤切除、颅内动脉瘤夹闭、动静脉畸形切除术、脊髓肿瘤切除。完成多项科委课题。曾获上海市神经外科青年 论文奖、青浦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青浦区学术带头人、青浦区卫健委学科带头人、青浦区科技功臣、青浦区名医等荣誉。
段波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航海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会常委,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畸胎瘤、听神经瘤、脑胶质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脑室内肿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烟雾病、椎管内肿瘤、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等的显微手术治疗,以及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三脑室造瘘术等。主持及参与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市区级课题。发表SCI及核心统计源期刊等科研论文数十篇,参编多部专著及教材,多次获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