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垂体疾病MDT团队访谈
何为精神品味?
智、情、德、意、立。——柏拉图
在与医院眼科主任钟勇的对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五种精神境界的样子。
智,拥有发现、发展自身禀赋的能力
“您觉得自己哪些特质打动了劳教授?”
“可能是安静、细心吧。”
作为医院首位全职眼科医生劳远琇教授的“关门弟子”,钟勇教授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所在。
“学养深厚的劳教授既是我的老师,注重培育英才;又像我的母亲一样,永远平易近人。她在神经视野学等眼科基础理论和实用知识的研究和推广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这一代协和人愿永葆初心,不畏将来,将这种协和之魂传承下去。”
年,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的钟勇教授,报考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的研究生。
“我记得面试那天,劳教授和其他几位老教授坐在我对面,她让我一笔画一个圆。我有点奇怪,但还是照做了。她看了一眼说,‘还行,挺圆的。’原来,劳教授这是在考我呢,目的是看看我的手巧不巧。”
无巧不成书,高考前的几年,钟教授一直在学习绘画。也是因为机缘巧合,立志于攻读工科大学的他转向了医学之门。
“研习绘画的经历帮了我,我一笔就画了一个蛮圆的圆。也就是在那时,我与劳教授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有幸成为了她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研究生。”
“您觉得自己的哪些特质打动了劳教授?”
“可能是安静、细心吧。”
钟教授介绍,劳教授在建国初期远涉重洋回国后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神经视野学,即现在的神经眼科学。劳教授工作、生活中的点滴深刻影响着钟教授,也对于他职业习惯的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眼科医生,需要首先成为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这需要有扎实的眼科基础知识,还要清楚眼科疾病的特点,树立神经眼科的专科诊断思路。”
钟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他介绍,很多垂体瘤患者就诊时都是因为眼部症状来的,即使是视野检查已经发现有严重缺损的情况了,患者也一般不会直接告诉医生自己视野有缺损。
“事实是,一般患者都会说,我眼睛看东西有些模糊,这些日子越来越模糊了。”
钟教授强调,这就是在神经眼科学领域,器质性疾病与患者主诉之间的显著差别。“如果这时医生因为经验不足或相关基本知识不熟练等原因作出误判或漏判,就很容易耽误患者最好的治疗时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情,拥有感知患者的能力
“在您眼中,什么是最可怕的?”
“当然是误诊。”
6月初,钟教授的诊室来了一位在同学搀扶下就诊的大二女生。
“她是从南方某城市考到北京来的,这次来协和看病的时候双眼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为什么拖到这时才来?”
“她从去年8月份就觉得看东西有点模糊,但她选择的是回到家乡(南方某二线城市)去看的眼科。当地的诊断结果是:屈光不正,弱视。”
钟教授介绍,这在眼科也是一个“陷阱”。有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很像弱视,尤其是伴有屈光不正时,因为在早期视神经乳头往往还未发生改变。“所以,眼科医生心里要时刻有根弦,一定不能因为症状看起来像弱视就忽略了随诊,因为很多患者的视力会在接下来发生进行性下降。”
钟勇教授立刻给这位患者进行了视野检查,结果发现两只眼睛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视野缺损。经过后续CT和MRI证实,病人垂体上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物。
图1-2.患者头部矢状位和水平位MRI检查结果
据钟教授介绍,每年他都会遇到一些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只有视力一直在缓慢、进行性下降的病人。“临床上,当我们发现患者有前部视路疾病的症状而无法解释或疗效不佳时,一定要想想‘后面’是不是有问题,要从蛛丝马迹中追踪病因。”
“在为这位患者做眼底检查时,我们正常的视神经表现在视乳头上是橘红色的,而这个女孩已经是白色了,也就是说,即便她在神经外科接受了垂体肿物切除手术,也会因为严重的视神经受损而几乎没有逆转的希望了。如果初诊就给她做视野检查和增强MRI的话,结局或许就不一样了。眼看着一位花季少女面临失明甚至是更严重的结果,真的很痛心。”
“医院的普及情况如何?”
“据我所知,医院应该普及得也很好。视野检查现在是一个常规、传统的眼科检查了,只是有的医生在解读或者使用上还是不娴熟。怎么使用、判读视野检查,是眼科医生需要不断自我提高和努力的方向。”
德,拥有严谨治学、医德修养的能力
“跟患者打交道最重要是什么?”
“是尊重和理解。”
对于劳教授和钟教授严谨治学的学风,来到医院眼科工作已经近10年的马瑾医生深有感触。
她说,自己从事神经眼科这些年来,一直跟着钟勇教授学习。劳教授和钟教授身上的严谨和认真的作风,对她的影响是意义深远且潜移默化的。从日常的细节,包括如何对待每个病例、每项研究,都让她深深体会到,做学问,先得做人。她认为,从他们身上,她明白了一个医生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医德。人做好了,学问自然会有长进。
对此,钟教授谦虚地说,他这些年在医德上的修养,也是从劳教授身上慢慢学习和体会到的,仍然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
“劳教授常说,在看病前,要先跟病人聊几句,放松下来。在病房里,第一句永远是:你好,我是你的主管大夫,我叫某某某。这是基本,不能忽略。对于患者而言,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尊重,而医患之间的信任正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
图3.钟勇教授在门诊为患儿检查
钟教授说,劳教授平时很少对他们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位医者的德行和修养。“在她那个年代学医的女生很多都是出自书香门第,有着大家闺秀的风范。劳教授是湖南人,说话总是细声细语的,我印象中她基本没发过火,声音稍微高一些就是她的极限了。”
劳教授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源自长沙劳氏家族的血脉传承,也跟她对自身素养的严格要求和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不无关系。
劳教授编著的《临床视野学》年在全国卫生医药科学大会上曾获奖,填补了当时国内有关眼科视野学方面研究的空白。她参与撰写的神经视野学论文多达60余篇,已被汇编为《劳远琇教授文集》,深受读者的欢迎。
图4.著名的《劳远琇教授文集》
钟教授谦虚地认为,在“教学相长”方面,自己跟劳教授还有很大差距。但他在神经眼科学方面,努力和专科学组的同道们一同努力,这些年来为在全国推广神经眼科上做出的贡献,学界有目共睹。
马瑾医生也告诉我们:钟教授让她明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离不开扎实的眼科基础知识;要脚踏实地,才能稳步成长、提高。
意,坚持自己的原则,做真实自己的能力
“作为临床医生,您在科研方面有哪些体会?”
“实践出真知。”
视交叉与垂体解剖位置的关系,决定了当垂体肿瘤增大后突出颅中窝、对视交叉造成压迫时会引起双颞侧视野缺损。但临床上也不乏会有虽然肿瘤很小、但视野损害却很严重的患者。
钟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劳教授就大胆提出了“视交叉与垂体分享同一血供”的假说。于是,她指导研究生进行了大量人体解剖试验,最后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垂体瘤导致视野缺损的“窃血”理论并被国内外同行认可,即因为视交叉与垂体有共享的血源,当垂体因为肿瘤的生长血供增加时,会导致视交叉的血供相对减少,因而出现“窃血”的现象。当把肿瘤切除后,视交叉的血供及时恢复,视野也会相应恢复。
“防大于治”。这些年来,钟教授和国内神经眼科学组的同道们也一直积极呼吁:早期从患者的视野缺损中发现蛛丝马迹,从而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将会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功能甚至生命预后,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否则,无论是因为误诊还是患者本身未予以重视,等到病史晚期,对视神经功能的损坏就将是不可逆转的。”
钟教授强调,这些年来,自己在“实践出真知”方面的践行,都是源自劳教授当年的点滴教诲。
“劳教授最大的特点是荣辱不惊,淡泊名利。虽然她在神经视野学方面早就已经造诣颇深,但在退休后,很多新的进展接触得相对有限。如果和劳教授谈起一个不熟悉的话题,她一定会告诉我:钟勇,你等等,我要回去查查书。”
钟教授说,有自己要坚持的原则,并且永远不会打破,是他从劳教授身上学会的重要品德。
钟教授至今仍清楚记得,有一次,永远都会无私帮忙改文章的劳教授,第一次拒绝了自己。
“钟勇,你这篇文章的主题我真的不了解,你千万不要把我的名字写在上面。”
“可能有的人会随便查点资料,之后顺理成章地把自己的名字列上。但在劳教授这里,永远是有自己的原则的。”钟教授感慨道。
后来,劳教授因为年事已高,自己提出来不再出诊:“钟勇啊,我老了,不要给我安排门诊了,不要耽误病人。”但只要科里年轻人有疑难病例向她请教和汇报,她永远都是认真聆听、仔细分析、帮忙解答。
一直用心给后辈文章做批注、坚持写优美古典英文花体的劳教授,临终时留下了大量手稿。劳教授的子女,将这些珍贵的手稿悉数交给了钟勇——这位劳教授外孙女口中的“钟舅舅”。
图5.劳教授中文手稿
图6.劳教授的“花体”英文
立,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眼科在垂体瘤多学科协作组中的位置?”
“我们是配角,但很多垂体瘤病人首诊的主诉则是眼部症状。”
钟教授介绍,一般因垂体瘤来就诊眼科的患者分为两大类,一是已在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等确诊了垂体瘤,眼科来配合进行视功能等检查;二是首诊即是以眼部症状来就诊。
为此,钟教授强调:“第二种情况尤其应该引起重视。”据他介绍,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视野改变作为主要就诊症状的鞍区肿瘤患者,能占到全部颅内视路相关肿瘤患者的40%,而其中垂体瘤占据第一位。”
“因此,眼科医生对于垂体瘤的常见症状也要有所了解。垂体瘤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种。功能性垂体瘤一般会导致相应改变,例如停经、泌乳、尿崩、特定面容改变等。如果在视野改变的基础上还有上述改变,就要注意患垂体瘤的可能。”
钟教授说,并非像大家之前所认为的垂体瘤患者首诊科室是神经外科,反而多是内分泌科、妇产科、眼科等首发症状所在的科室。“这也是为何垂体瘤特别需要开展多学科协作组的原因。以史轶蘩院士为首的老一辈协和专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垂体瘤多学科协作组应运而生。”
“医院在组织垂体瘤MDT上有哪些优势?”
“众所周知,医院作为全医院,各个科室的实力都不俗,医院来说开展垂体瘤MDT的能力比较均衡。这也是为何以某些医院医院合作垂体瘤MDT的原因。因为垂体瘤涉及全身多个器官,影响和调节范围也是比较大的。现在,每周三下午的垂体瘤疑难病会诊赋予了多学科协作组新的涵义。通过多学科的现场讨论、制定治疗计划、患者亲自参与其中,垂体瘤的诊治更加高效、疗效也更佳。”
“您认为眼科在垂体瘤MDT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配角,但在垂体瘤的诊断、治疗及随诊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
记
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钟教授一点都不为过。
访谈过程中,他一直保持微笑、语气清和平缓,只有在说起一些临床上的误诊病例时才会眉头微蹙,语气也沉了几分。
采访最后,钟教授答应回去帮忙找一下劳远琇教授文集等资料,之后便匆忙赶去会诊了。
当天晚23点,笔者手机屏幕逐一闪现出钟教授发来的劳教授生前珍贵的影像图片和丰富的文字资料。
此时,我有点明白了:为何在劳教授故去后,子女会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放心交由钟勇教授保管。
正可谓——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
——欧阳修
钟勇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学系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至年曾分别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Doheny眼科研究所及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专注于神经眼科相关疾病(视神经炎性和血管性疾患、眼部相关的颅神经疾病、视路疾病等)的诊治,擅长眼前节疾病的手术治疗如超声乳化术摘除白内障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等,带领医院眼科医疗队赴毛里塔尼亚执行国家“非洲光明行”白内障复明手术,曾多次参加北京市残联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残联的白内障扶贫手术。
现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副组长,北京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循环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央高干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库成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评审成员。“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和“眼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专家,美国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协会(ASCRS)会员,Ophthalmology,IOVS和JournalofNeuropthalmology杂志特约审稿者。
钟勇教授门诊时间:
每周一、周二上午普通专家门诊
每周三上午特需专家门诊
采访:廖莉莉黎少灵AMEPublishingCompany
成文:廖莉莉AMEPublishingCompany
推荐阅读:
悬壶济世内分泌仁心仁术陆召麟
张以文:协和妇科内分泌学科发展见证人
周觉初:遇见放疗,相守一生
金自孟:鞠躬尽瘁内分泌博闻多识随境缘
艾凤荣:薪火传承,只为“看见”垂体瘤
张涛:疑难杂症,意识先行
罗爱伦:一心一意为麻醉,一生一世协和人
任祖渊:医者不惑,“刀”手仁心
何家琳:与协和放疗科共沉浮的日子
苏长保:半生神外手术刀一世大爱协和人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AME出版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