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使用手机人群低级别胶质瘤发生率明显

网友:我平时比较喜欢玩手机,每天只要不上班,我的时间基本都是拿着手机在玩,看看电影,看看小说,有时候聊聊天什么的。可是,就在昨天我竟然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一个人因为长期玩手机得了脑瘤。”

手机玩多了,会不会得脑瘤?长期玩手机的人会得脑瘤吗?概率大不大呢?应该怎样防范脑瘤?

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毛颖:

脑瘤是颅内肿瘤的简称,常造成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脑肿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性疾病一样,也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脑膜瘤和垂体瘤都是发病率较高的大脑良性肿瘤。

通常人们所称的“脑癌”,泛指大脑恶性肿瘤,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脑癌。大脑良性肿瘤“性情”比较“温和”,生长较为缓慢,手术能够根治,复发率比较低;大脑恶性肿瘤“性情”比较“残暴”,通常需要手术切除配合放疗和化疗等,难以根治。绝大多数大脑恶性肿瘤会复发,对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也是目前临床上神经外科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之一。

和大多数癌症一样,脑胶质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人体内单个细胞的基因变异是导致脑胶质瘤发病的源头因素。环境、食品、情绪、感染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细胞变异,唯一确定的因素只有X线辐射。这引出了一个公众的话题,现代人手机使用频率极高,会不会导致脑胶质瘤的发生?

近30年来,上海脑肿瘤的发病率持续升高,而这30年恰恰是上海手机普及率井喷的一段时期。我院曾经对国际上有关手机使用与脑肿瘤发病关系的论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现:同侧、长时间的手机使用与脑胶质瘤患病风险密切相关,在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群中,低级别胶质瘤发生率明显升高,20~29岁是脑胶质瘤的高发人群,这一结果与国际癌症研究署主张的“将射频电磁场定义为人类可能的致癌剂”不谋而合。

国际上有多家机构开展了手机使用与脑肿瘤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其中数据最全的项目有两个。①国际癌症研究署的INTERPHONE项目:研究发现,最高级别的重度手机使用者(30分钟/天,持续10年)患脑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但较低暴露不增加患病风险。遗憾的是,其他研究不能重复这一结果。②Hardell研究小组的研究项目:该研究主要针对不同年龄组(20~80岁)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脑肿瘤与手机使用之间存在正性关系,20~29岁人群相对危险度最大。

上面的文章摘自《大众医学杂志》

这篇报道中提到的文献是《手机使用与胶质瘤发病率关系的荟萃分析》,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年10月28日第94卷第39期,作者:龚秀吴劲松毛颖周良辅(医院神经外科)

全文如下:

摘要

目的明确手机使用与胶质瘤的循证医学证据及研究现状并分析两者的关系,尤其是长期手机使用与胶质瘤的关系。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综述方法,制定前瞻性研究方案并在PROSPERO网站进行注册,行文献检索、选择与数据摘录,并用RevMan软件对合并效应量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时间、部位和肿瘤级别三个维度考察手机使用与胶质瘤间的关系。结果证据提示,同侧长期使用手机与胶质瘤患病风险呈现正相关(P<0.01),合并效应量OR值为1.46[1.12,1.92]。使用手机可提高低级别胶质瘤患病风险(P<0.01),长期使用风险明显增加(P<0.01),合并OR值分别为1.23[1.08,1.40]和2.27[1.81,2.85]。但未见与高级别胶质瘤明显相关。结论长期使用手机可能提高低级别胶质瘤患病风险。当前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质与量都较差,有必要针对长期同侧手机使用因素开展前瞻性、大样本、跨种族人群的高质量研究。

关于手机与脑肿瘤,特别是胶质瘤关系的争议有正反方面的意见。虽然美国至年恶性脑癌发病率从6.5降至6.2,但是儿童发病率却从13.4(年)上升到18.2(年)。虽然增高原因未知,但是同时手机使用急剧上升引起人们,因为青少年和儿童使用手机日益增多,4/5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常与手机共眠。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儿童暴露于MHz的手机电磁场中可能会使皮层、海马、下丘脑和眼睛暴露明显高于成人。近30年来,上海城区脑瘤的发病率呈稳步增高,与此同时手机使用明显普及。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手机使用与脑胶质瘤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收集有关研究,特别是流行病学研究,遵循Cochrane系统综述方法及流程进行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并按照PRISMA(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声明进行报道。

1.研究方案与注册:本研究方案已在国际系统综述注册网站PROSPERO(







































社群营销
白殿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gnengji.com/ctljc/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