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最爱你的人,应该就是母亲吧。我们从出生到长大,每时每刻的变化,母亲都铭记于心,因为我们的成长花费了她太多的心血。可是我们对母亲的事情往往知道的很少,也并不了解。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好书探整理的这份书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母亲”这个身份背后的丰富内涵。
《秋园》杨本芬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6月版/38.00元
这是一本可以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篇幅不长,但是文笔生动简洁,委婉动人。八旬老人杨本芬在书中讲述“妈妈和我”的故事,展现了两代中国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该书以主人公秋园的经历串联起百年中国的沧桑,深情而悲悯地描绘了底层乡间人物对苦难的承受与抵抗。
《母爱的失落》[美]霍普·埃德尔曼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年1月版/32.00元
作者17岁时失去了病重的母亲,之后,丧亲之痛久久盘旋。为此,她采访了多位经历类似的女性,受访者年龄跨度极大,失去母亲时的年纪也各不相同。这本书中包含了99个采访和个互联网调查。没有母亲的引导,女儿们不得不自己拼凑出一个女性的自我形象。这本书出版多年后,作者也养育了自己的女儿,生活在继续,但痛的余波似乎永无尽头。
《初为人母》[英]安·奥克利著王瀛晨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版/78.00元
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人类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以犀利的眼光与一个个追问,探讨生育议题。她将对“生育”的阐释权,交还女性。年代,她采访了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奥克利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女性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阅读该书像是开启了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追溯生育的历史,近距离观察生育现场,畅谈亲子关系、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话题。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张洁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3月版/59.80元
著名作家、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洁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历了不少坎坷的岁月。困难的时候,母亲曾经上街卖冰棍贴补家用。张洁一心期望给母亲一个幸福的晚年,不想因为脑垂体瘤手术后引起血栓,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张洁用真切的文字,写下了母女之间磕磕碰碰、琐琐碎碎的真实情感,椎心泣血、如泣如诉,一唱三叹,情意深长。很少有这样刻骨铭心的长篇自述,它讲述的是生命、爱和灵魂的故事。这是作家对母亲沉重、哀伤的悼念;这是对母爱深长、凄婉的颂歌。年1月21日,张洁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去世。她去天堂陪伴母亲,她的这本书,留在人间,留给读者。
《床前明月光》敬一丹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年4月版/56.00元
该书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怀念妈妈的随笔集。书中细腻、深情地描述了作为女儿的敬一丹,在妈妈的病床边,对于生命、亲情的思索。天渐黑,人,回归床前。床前月光下,对于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作者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关于人生多层面的启示与思考。
《我的妈妈》[韩]权廷玟著金贤玲译
接力出版社年4月版/98.00元
这是一本从宝宝视角探究新生妈妈一年生活的生动图鉴,用近乎严酷、夸张的方式,打破传统,创新性地描绘了一位窘态、狼狈,却又现实的妈妈形象,以丑写美,以惰写勤,讴歌了母亲的伟大、辛苦与不易。该书是给孩子的第一堂母爱之课,也是献给所有在陌生的新世界里艰苦奋战的妈妈们的心灵抚慰。
《挣脱母爱的束缚》于玲娜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年5月版/59.80元
纠缠的亲子关系,如何解脱?正视问题,是修复的开始。有的妈妈不重视孩子的需求,控制欲强,一直在干涉孩子的生活;有的妈妈与孩子的角色反转,要求孩子去预测和满足母亲的需求;有的妈妈甚至用愧疚控制孩子,“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该书认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会给女性的人格形成、亲密关系和人生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有的人就算常年遭受心理折磨,也不愿意指责母亲。殊不知,子女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就是获得幸福。该书让我们可以学会自我同情,自我认同,真正开始自爱,坦然做真实的自己。作者告诉我们,可以满怀感激地与母亲保持界限,不再期待母亲的改变,更无须与母亲决裂。
来源:编辑部
初审:江玉婷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往期精选◆◆四位上海读书人居家期间看了什么书?
王小鲁:靠市场竞争提高效率,靠改善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黄怒波:在珠峰之巅阅读伊格尔顿
杨扬:“冰上女王”与阅读的不解之缘
专访
陶勇:面对新鲜事物,我不会说NO
专访
熊亮:阅读让我不断有新的角度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专访
都靓:阅读影响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排版|童尚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