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细举名家大医临证用药剂量轻重之功用,理法悉具,纯属临床干货,强烈建议收藏!
中药剂量的问题,一直缺乏一致的标准,清代医案仍可见「用药轻巧」,各药不过一二钱,甚至别出心裁,一般药材用根,名医偏偏用花,为求轻巧之至,无所不用其极,若问「根」「花」有何不同,却说不上来。
而目前在台湾「经方派」用药不过三钱,组方少则三味;「恽派」动则过两,组方多则三四十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当中有何微言精义,外人单看处方不可而知。可待后世智者研究矣!
我读叶天士、徐灵胎诸名家医案,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诸家之医案为何都不曾留下药物用量?连秦伯未先生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时,为求一律,也将用药分量概行删除。难道用量无关紧要,没有留传之价值?难道用量乃不传之秘,诸家著书立说尚有保守?莫非如《吴医汇讲》所说
“不以分量明示后人者,盖欲令人活泼泼地临证权衡,毋胶柱而鼓瑟也”。
不管怎么说,辨证论治,环环相扣,一环都不可疏忽。即使辨证准确、论治周全、选方独到、用药精纯,而用量不达,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也断无佳效。
清朝陈颂幕先生治一肿胀病人,予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八分,附子一钱,甘草一钱二分,无效。邀吴鞠通先生治之。吴认为陈氏辨证不误,此病确属阳虚水停,选方用药也精纯不杂,取麻黄发表,附子扶阳,甘草和中。之所以无效,是用量不够。吴氏改麻黄为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才取得较好疗效。
(《吴鞠通医案》)重庆陈源生之母患巅顶剧痛,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时欲作呕,陈予吴茱萸汤治之,不料药后病增而吐剧,为此求教于其叔祖父陈济普。陈济普先生认为辨证无误,方亦对路,药后无效,在于吴茱萸的用量过重,减其半,并加黄连五分以制之,便一剂而安(《名老中医之路》)。从这一古一今两则医案看,用量过与不及,都不足以祛病。
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摸索的。年冬,全国不少专家学者聚会沧州,探讨张锡纯学术思想,对于张氏敢于实践验证,毫不保留地将药效体验的独得之秘公诸于世之精神,无不交口称赞。
例如,甘遂专于行水,攻决为用,乃泄水之圣药,但其气寒而有毒,要发挥它的作用,必须掌握好用量。那么,甘遂的用量多少才合适呢?张氏决定试试,曾一次嚼服3克,未曾瞑眩,只是连续泻下十多次,最后所食水谷尽出,但无其他异常现象,始悟甘遂的通利降痰之力,数倍于芒硝、大黄,一般用量可由.5克增至3克,并无危险。
又如石膏,张氏谓“治外感有实热者,直同金丹”,其用量,轻证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三、四量。
再如用麻黄发表,张氏在沧州时,至多不过四钱,后南游至汉皋,才用二钱;迨北至奉天,有用至六钱始能出汗者,
“此宜分其地点之寒热,视其身体之强弱;尤宜论其人或在风尘劳苦,或在屋内营生,随地随人斟酌定其所用之多寡,临证自无差谬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毋怪乎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申明:
“凡治暴寒病,胸中茫无真见,虽用辛热,或以渐投,或行临制,时不待人,倏然而逝,医之罪也”是有深意的。
岳美中先生说过:
“不理解组方的原意,不掌握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上的精巧之处,就是原则不明。失去了原则性,则谈不上灵活性。”
(《岳美中医话》)方剂用量上有精巧处,这真是见道之言。试想,如弃用量不管,那么,同是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物组成的方子,何以区别共为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抑或厚朴大黄汤?
一旦掌握了各自的用量,其攻下、除满或开胸泄饮之主治就不会张冠李戴,桂枝汤中的桂枝、白芍是等量的,如白芍用量重于桂枝,就变为桂枝加芍药汤;而桂枝重于芍药,就是桂枝加桂汤了,方不同,主治不同。小青龙汤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应等量使用,桂枝、芍药于疾病初起时可等量,病久渐虚,应芍药倍于桂枝,取小建中汤意。
完带汤是治白带的要方,其药物用量甚巧,
白朮、山药各一两,白芍五钱,人参、车前子、苍朮各三钱,甘草一钱,而陈皮、荆芥、柴胡只用五、六分。
这种重达一两,轻不及钱,用量悬殊,正是傅青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动静配合,相反相成的组方经验,用此方如不按此方用量,则难收利湿止带之效。
类似完带汤这种用量奇特的例子,《石室秘录》中也有一方,药为
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
裘沛然先生治一赤白痢患者,在一系列治痢正规方失效情况下取用此方,没想到仅两剂便使日夜登厕近百次已臻危殆之患者得以病除。
(《壶天散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是等量的,刘渡舟先生的经验是芍药甘草用量:方有好疗效。据报道,加味生化汤可治子宫肥大,但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益母草、荆芥七味药中,如不知重用炮姜与炙甘草,便无明显疗效,中药用量真是一门颇深的学问,恐以毕生精力都不能穷尽其奥秘,著名中药学家叶橘泉先生早年提出的关于药量问题“希望有专人研究讨论之”,(《名老中医之路》)足见其用心良苦。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艾叶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0g。
3.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枚(约为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4.浙贝母
浙贝母9~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5.半夏
止呕、除湿0~5g开胃5~30g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6.薄荷
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7.白术
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8.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惯用9~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0~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来自一位绍兴的老中医
9.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5~30g
0.柴胡
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
5~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
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柴胡,柴胡0克升举阳气,柴胡0-30克可清热,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0克以上,解郁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柴胡:
轻剂---~5g用于升举阳气;
中剂---0克左右疏肝解郁;
重剂---0克以上透表泄热
.苍耳子
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苍术--麻黄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
如两药相等,剂量是:0g: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8g:6g;
苍术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g:3g。
药物之间的比例,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3.当归
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
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4.代赭石
9~8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
5.大黄
~5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泻,
9~5g可泻下;
一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3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6.茯苓
研究结果发现,在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7.附子
枚-轻量-阳虚~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克。)制附子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8.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汗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9.桂枝
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0.合欢皮
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红花
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0.9~.5g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5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黄精
小剂量0~0g补五脏,大剂量30~40g有镇静作用。
3.黄连、龙胆草
用~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4.黄芪
常用量为9~5g,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0g。
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其利尿作用在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的影响,量在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0克以下升压,5-30克降压,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5g以下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
5.厚朴
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6.决明子
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7.鸡内金
鸡内金粉3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4.5~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5~8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8.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0~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9.人参
常用量为5~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5~30g;
30.连翘
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
3.龙胆草
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着
3.龙骨、牡蛎
6~0g有摄汗作用,对鼻衄、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疗高血压有潜阳之功;~5g,对支气管哮喘有定喘作用;0g,有安神作用。
33.麻黄
少用通阳消征,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独用剂量5~50g。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禁用!
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5g,(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0~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5g至45g(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3:),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34.马兜铃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35.木通
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36.麦芽
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0g。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37.胖大海
~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38.牵牛子
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39.肉苁蓉
6~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5~8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本文选自传统中医唐略的微博
精彩文章回顾
中药里有些很高大上的药,其实........都是,你绝对想不到
哺乳期的妈妈吃中药对孩子有影响吗
一三生
简评中药五色的走向
潘毅
中医药可以把“胆结石”化掉吗?
魏长春
这味“纯爷们”阳刚中成药,竟也是减肥药
怎样鉴别用硫磺熏制的中药材?
中药炮制术语,详解种炮制法
临床实践:中药配伍7大要诀(精读)
收藏
精简中成药选用表
中药救了我全家,病人态度反转为什么?
走近中医-中药是如何治病的
唐云
中药十大主帅,能东挡西杀,南征北剿,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理解你与母亲之间的“心理戏剧”,看透关系困境的症结
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了乞丐
内观疗法
刘善人讲道:谁行谁不行,运用在五行,五行能推转,不行你也能行
请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企业一样管理
给草根中医一席之地,不是保护落后,而是保存火种
王君平
燥湿健脾,轻身延年,此药有大功效
董洪涛
名医珍言录(句句精华)
治未病:道家00条治未病秘诀
00首经方易记诀(方证相对)
本能系统论-37-桂枝汤系列(二)
了空居士-高级采气方法(经验分享)
好的关系,是麻烦出来的
别人请客,吃的是你的定数
素鱼比真的鱼还好吃,各种素鱼的制做方法
阿毗达摩第六十四讲-六门心路与六依处-
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学习分享-79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是错误还是正确??
名贵中药材一览(附高清图)
关庆维:中医药养生真谛,在于探索生命的平衡
多达种中成药,拿去用
古医药用毒法:毒中药一览
关庆维
真的把中药说透了
中药升降的奥秘
潘毅
前列腺问题,遍访美国顶级名医,最后还是三剂中药解决
郑智城
立足文化理性认识中药之毒
黄开泰
中草药治肺癌:热敷有疗效
朱国清
每一种中药,其实都是装载了精确制导系统的治病武器
徐文兵
不可多得的:中药浴(药浴治疗方法)
中药0大元帅详解
西医禁开中成药,是砸锅还是甩锅
吴侃阳
外科疮疡有一个好用的中成药-如意金黄散
四院士评“药品不良反应中药占比连续4年下降”:以证据回应质疑
世纪是中医药腾飞的世纪,中医需要全民重视
关庆维:中医是高纬度的象医学!以西律中:中医药或误入歧途
西医专家肯定中医药,应该多一些邱海波这样的教授
新“丹麦神话”:中医药救了凯琳女士一家
JT叔叔论药势-提升你对中医药的认知水平,收藏!
关庆维:中医药跟西医药是两个医学模式,是不能通约的!
中药材、中成药邮寄或携带方式出境必修知识点来啦!
中药、食物分“寒热”究竟依据的是什么?生活中食物寒热分类一表览~
北京小汤山,境外患者感叹“没想到中药效果这么好”
食物无毒≠无害,中药有毒≠有害-谈谈中医眼中的"毒"与"害"
武汉患者:我们不吃中药
疫情下的中医
此文到手,有病不愁(00多种最常见的中成药用法)
中药人注意了:猎捕、食用野生全蝎超过0只,追究刑责!
重磅
全国首创,无症状感染者中药方获批
中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一名武汉新冠肺炎患者的日记
80%的中医人没真正弄懂:中药-性、味、归经!(荐)
中医屡立奇功,中药能全面遏制新冠病毒!
张晓彤:后继无人的中医,是中国人不行?还是中医药不行?
给受疫人民的两封信:中药为什么能治病?治病毒我们应该重视补阴还是补阳?
国家点名,新冠肺炎这种抗疫中成药!
武汉新冠肺炎患者遇到广州中药……
中药不传之秘:几十种中药不同量效果不同的用法,珍藏备查!
放眼世界,看目前中医西医之现状中医药法感言
柴中元(长文)
《中医药法》后,“全国中医第一假药案”尘埃落定,无罪释放
深度了解美国人的中医中药观
再次提醒!牢记致命的中药西药用药混搭
推荐3种返老还童的中药药酒(附配方)
瓶中酒是好,胃中酒是毒(内带解酒配方)
药酒配方及配制方法大全(收藏版)
验方一张,气死名医:药酒治疗骨刺的民间验方
6个治疗骨折的药酒秘方,只分享这一次哟~
"夜班族"身体状况与中药调理
治疗妇科病,要学会用这几种中成药
贾谦:中药现代化绝不是将中药化为西药
龙蛇大战-美国第一个中医药法的诞生
李永明
如何学中药才能达到自己组方的水平?
食醋当药用途多
去湿气最好的中成药你知道几个?
为什么草根树皮能治病?从灶心土和井底泥说起
中药渣,你是什么垃圾啊?
胃动力中药“香砂”家族的九大成员
冠心病只能放支架?试试这些中成药
卫计委官文!西医不能再开中成药了!
揭开中药调剂的秘密:替代汤剂的妙法
中成药里的“纯爷们儿”-治阳气不足
药与病的对应(中药荐读)
中药古法:古人的耐心超乎想象
丢掉中医就是对历史的犯罪,可是不转行就没饭吃...
揭秘历史上著名的十则古代膏方(含制作方法)
为什么要用西医解释中医?0年历史的临床经验还需证明吗?
中国保卫战——人类历史的终极对决即将上演
日本的蔑视:除了历史,中药与中国还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厉害的中医名家都是"算命"高手?
起死回生?民间中医高手的精彩医案
你是中医高手吗?(字字珠玑)
中医高手才知道的中药“行话”,你听得懂多少?
佚名:我以亲身经历释中医高手在民间
李雅轩一篇珍贵谈太极拳的文章,听说这是写给高手的!一般人看不明白!
李可用药秘诀,理解必然成为国医高手!中医和西医可以互补,但不能结合!
我们为什么成不了中医高手?深思……
当中国太极在国外遭遇摔跤高手,让世界震撼的事情发生了
民间医生二三事(高手在民间!治病需要灵感!)
原来艾灸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成为中医高手的必备条件不是师承,而是......
针灸是最高明的医疗手段
它是最厉害的绿叶蔬菜,冬季吃它,养阳驱寒,还是养胃高手!
百病源于湿-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中成药归类及功效大全
常见病中成药用药一览表(收藏)
家中常备中成药
中成药应用宝库,收藏必备!
同仁堂中成药馆秘藏(一定要收藏)
莫让颜值被月经病消磨,你需要懂得应用这些中成药
常用多种中成药使用说明!不要错过
中成药,你吃对了吗?
妇科病常用中成药总结(建议收藏)
(收藏)逍遥丸,归脾丸,桂枝茯苓丸......最熟悉的中成药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新作用!
小儿发热、咳嗽、厌食、腹泻常用的中成药(既有内服也有外用),很全面,值得收藏!
中成药最全归纳(强烈建议收藏)
常用中成药归类及功效大全(表格版)
便秘中医分型、辨证大全(附治疗中成药方)
9种体质与中成药
太难得了,种常用非处方中成药汇总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含中成药)
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中成药
用好中成药,也是名副其实的好医生!
怎样使用常见的各种中成药
小儿脾胃病,有这些常用中成药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